北大"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北大"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

北大"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9.1领地与领地行为

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4.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①保护、调整私密性。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② 组织功能。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③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领地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除了领地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9.2个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1. 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领地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

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

⑴有关理论的解释

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⑶边界调整功能。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⑷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⑸保护功能。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⑹交往功能。

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4.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

5.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大小?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⑴物理情境。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当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距离你很近时,会感到很舒适。相互吸引和人际距离由于性别、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

⑴文化和种族。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 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六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格特征也反映在空间行为上。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6.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

§9.3私密性

1.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第十章 拥挤

§10.1拥挤对动物的影响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4.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因素有包括个体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各种情境因素、以及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

6.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

7.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

8.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引起动物的攻击行为,但是当拥挤与资源(如食物)结合时,则结果难以预测,这在人类行为中也一样。

§10.2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1.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⑴对生理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

⑵对情感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

⑶拥挤与疾病。

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

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唤醒,但是社会习俗和规范允许女性更接近他人,用以缓解心理压力,导致了高密度下女性较高的人际吸引和合作性;而男性如果这样,则被视为不合理,男性对高密度的负面评价较多。

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

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比较了高、中、低三种空间密度条件下,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低密度条件下利他行为多。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

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攻击性的增强,相反地结论:高密度对攻击性没有影响。密度可能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空间密度过高或过低,攻击性行为都减小;在适度拥挤的情况下,男性的攻击性增加。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

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

3.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4.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

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⑷交通和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10.3消除拥挤的策略

1.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

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② 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对某些场所或环境中的密度进行规定,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11.1环境设计要素

1.关于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种理论?

⑴建筑决定论。

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

⑵建筑可能论。

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

⑶建筑概率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

2.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对于环境设计,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⑴ 私我。是私密性的保护。奥尔特曼把私密性定义为是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和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可以利用颜色调节对空间的知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

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通过室内装修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房间用优质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和创造性。

⑶ 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明亮的光线便于学习,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视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室、图书馆、超市等就需要明亮的光线,餐厅、酒吧等地方,灯光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调节气氛。

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⑸家具。家具及其陈设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室座位的摆放,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知识的获取。

公共环境中家具的陈设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医院里走廊上的椅子是沿墙一字排列时,病人间的交流非常少。他们发现并不是病人不愿意相互交往,改为环形摆放,病人间的交往确实增多。

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具的陈设却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

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环境设计除了要讲究实用以外,还应考虑配合和协调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11.2环境设计流程

1.环境设计包括哪几个步骤?

⑴计划。

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环境设计方案时,设计者可以收集过去类似环境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各种物理环境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

⑵选择设计方案。

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

泽塞尔提出了一个螺旋模型,模拟了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对于选择阶段提出的每个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次螺旋形的循环:首先检验最初的设想,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再进行一次检验。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

①设计流程

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很多设计者使用计算机将设计构想模拟成真实情境,发现可以从用户那里得到更多的反馈意见。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

②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

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

⑴在设计的计划阶段就让用户参与,以便用户的意见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可以进行参考。到了设计已经完成的时候再去征求用户的意见,很可能会遭到阻抗。

⑵专家在设计方案的选择阶段给出反馈信息。

⑶设计方案要让用户容易理解。

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

第十二章 工作环境设计

§12.1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

1.哪些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工作行为?

在工作场所的房间大小、室内陈设、噪音、照明、窗户设计等物理因素对雇员行为有影响。

⑴房间。房间的面积应该足够大,满足在其中活动的需要。相同面积的房间,长方形的显得要比正方形的大,明亮的房间显得更大、空间更宽敞。

环境导致不舒适感时,人们通常会把这种不舒适感归咎于他人,而不是该建筑。

⑵室内陈设。房间里家具的陈设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它能促进交流、设置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合适的交往距离。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人际交往的类型起着决定的作用:室内家具的位置、室内家具陈设间的距离和装饰物的数量。

社会趋近的环境通常设计成有面对面的座位、可灵活移动的家具,它促进了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聚在一起,如休息室、咖啡馆的设计。

社会退缩的环境设计则恰恰相反,它的设计由于有固定的座位陈设而阻碍了人际交往,如购物中心和飞机场等。

⑶噪音和音乐。当在一个噪音很强的环境中工作时,工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工作任务和处理噪音的干扰两方面。增加背景音乐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节奏轻快、平缓的音乐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音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⑷照明。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任务本身的视觉特征来完成,对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的人,照明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⑸窗户。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可以使用一些自然风景画来装饰。面积越小的房间,窗户显得越重要。窗户对保护私密性也很重要。通过窗户投射进来的自然光会给房间增加舒适感。窗户还是气候和时间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窗户与自然界的视觉接触是更重要的。

⑹ 小群体生态学。人们对座位的选择可以表明他们是希望与人交往还是希望自己独处。如果一个人选择坐在书桌的一边,往往表示他愿意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也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在一般的交往中,人们喜欢选择长方形书桌角对角或面对面的座位;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会选择面对面而坐;双方在某个任务中是合作关系,他们往往会并肩而坐;没有紧密联系时,选择坐尽可能远的位置。肩并肩而坐是最亲密的座位方式,这种坐法在儿童中最为常见,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性别的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肩并肩而坐。在实际交谈中这种坐法并不受欢迎。在交谈中,当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时,人们才会选择肩并肩的坐法。对于使用同一张桌子的群体,每个人的地位和他所坐的位置之间有一定关系。领导者一般选择桌首的位置。

§12.2劳动环境设计

1.在工厂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物理因素对工厂工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引起工人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的温度太热或太冷。对工作场所的温度是否满意与工人能否自己控制温度有关系。如果工人能够自己控制温度的调节,他们会感到比较满意。

研究表明,虽然工人们喜欢在工作时听音乐,但是音乐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噪音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要考虑噪音的控制和隔离。

2.适度地唤起可以引发最好的任务操作,此时的唤起水平称为“最佳唤起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都不利于复杂任务的完成。

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如何?

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环境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对工作满意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安全和舒适等因素,他把这些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当工人的安全和舒适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导致对工作的不满;当这些基本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即使不会非常满意工作,但也不至于产生不满。

工人对工厂环境的满意度还依赖于自我评价的结果,简洁的、令人愉悦的高质量工作环境,可以增加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和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能够导致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12.3办公环境设计

1.举例说明设计办公室环境应该考虑的因素。☆

⑴办公环境中的私密性。私密性增加,员工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当工作任务较复杂时,人们更喜欢在有私密性的环境下工作。

⑵办公室—地位的象征和领地的作用。办公室是使用者地位的象征。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通常其办公室空间更大,并占据好的位置,有好的窗户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办公家具和高档装修。

地位高的人通常喜欢在工作环境中通过陈设来表现他们的支配、统治地位,而桌椅的布置是一个最常见的手段。

⑶办公环境与沟通。办公环境的设计既要保护个体的私密性,又要便于人们的交往、沟通。方便沟通是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

有三种面对面的交流十分重要:协作、非正式沟通和激发性沟通。

⑴协作是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或群体间的工作,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正式沟通。这种类型的沟通是有计划的,通常是在会议室里进行的。

⑵非正式沟通一般是在某个场合进行,它的内容包括个体工作方面的有关信息,常发生在走廊相遇或在午餐时进行。

⑶激发性沟通能够促进新观点或创造性思维产生。

不同类型的沟通需要不同的工作环境,所以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组织的需要来确定合适的工作环境设计。

工作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更有效,它和职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工作场所都包括休息室、餐厅等休息场所。可以促进职员间的合作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休息室虽然是进行沟通的最好的场所,必须要有以下几种陈设才能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他们分别是:首先,休息室要备有饮水机、自动贩卖机等设置;其次,休息室要能让人们可以自由走动,也就是说要足够大;最后,休息室的座位应该舒适,才可以促进职员的沟通。

⑷现代化电子办公室。计算机的出现使传统的办公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电子办公室的出现,给工作环境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2.简述开放式办公室的优缺点。☆

开放式办公室是一间没有严密隔墙的大房间,它用各种帘、幕、屏风或花木充当屏障,所有的人都是用自然美化的盆景或书架、家具来分隔,开放式办公室没有任何视觉或听觉上的私密性。如果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适当,工作任务难度适中,那么开放式办公室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合作性和工作的满意度。简单任务可能比在封闭办公环境中完成得更好,并且可以增加同事间的交往,减少了上下级心理上的隔阂,一些雇员感到工作更容易完成。开放式办公室可以灵活布置,成本低,易清洁,容易培养人际合作和加强相互交流。

缺点:雇员的满意度和动机都下降。抱怨最多的是缺少私密性和噪音大以及互相间的干扰。

第十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13.1学校环境设计

1.学校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设计中应该注意什么?☆

⑴物理环境。

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中的空气、温度、灯光、色彩、声音和建筑材料。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空气污浊,则容易使人大脑昏沉,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并保持用脑环境温度适宜,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颜色还决定了儿童对学习环境做出何种反应。音量适中、悦耳动听的声音则可以使人轻松愉快;使人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⑵各种教学设施。校舍建筑的不同造型、颜色、室内外的各种装饰布置,包括校园绿化、教室内课桌和椅子的摆设、布置等等,都会对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情绪乃至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教室窗户的设计是学校设计中讨论较多的一个因素,学生更喜欢有窗户的教室,但窗户也给老师带来一些担忧,因为窗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被窗外的新奇事物所吸引。

2.教室座位设计有哪几种,并简述座位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传统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的,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室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教室桌椅可以采用马蹄形设计,或者矩形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

坐在教室中间位置的学生普遍得高分,随着座位偏离教室中心位置,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选择坐前排的学生通常都是成绩好的。女性比男性更喜欢选择坐在教室的前排。

3.开放式教室有什么优缺点?

开放式教室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在开放型教室里,个人空间需要得到满足,师生间的交往增多,而且建造开放型教室廉价,清扫、维修方便。两个主要问题是无关干扰较多,私密性得不到保护。

开放型教室的灵活性和相对的自由,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提高学习动机。学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但学生用在相互交往上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现有的研究结果似乎都表明开放型教室噪音大、无关干扰多,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而言,是弊大于利。

4.试比较不同年龄的人对传统式、现代式、冒险式三种类型的操场的偏爱。

⑴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⑵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这种类型的操场不仅有各种功能,而且设计也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虑。

⑶冒险式操场也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然景观;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等。

学前儿童多选择在传统式操场上活动,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这个年龄的儿童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操场上都是主角;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居第二位的是青少年;成人选择的操场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

§13.2图书馆的设计

1.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图书馆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⑴图书馆的多重的功能。要改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应该把学习区和阅读区设置在学校的其他区域,而图书馆则专门用来储藏图书和一些学习材料。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的地方。目录检索室应该设计在图书馆入口处附近的地方。

⑵照明。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光照条件适宜,可以改善人们的体验和表现。在研究图书馆的光照环境时,窗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⑶材料和质地。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可采用各种不同质地(坚硬、光滑、陈忠)的材料(木料、玻璃等)。图书馆在装饰时要整洁、典雅、自然、和谐,使读者感到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⑷听觉环境。一个安静或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可使读者有一个好的心情,而一个嘈杂有噪音的环境则会破坏读者的情绪和心境,不利于学习。

⑸图书馆内的方位和路标提示。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图书馆方位的信息。设计只是标出关键的方位,而减少过于细节的路标指示。使用特殊的色彩作为方位指示颇有成效。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进入该馆的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路标设计的好坏,不仅方便了读者,同时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13.3博物馆和展览馆的设计

1.举例说明博物馆或展览馆设计中路标的重要性。

博物馆和展览馆里的方位指导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找到要看内容的具体位置,或者你发现自己在不断重复走一条路,在原地打转,不能从中体会到任何乐趣。博物馆和展览馆本质特征就是方位的复杂性,因为它们的目的是去尽可能更多地陈列展览品。好的路标提示,如针对某个展览的地图和路线说明,可以使参观者更方便、全面地进行参观。

当人们看完一个展厅后,他们通常会出门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被称作“出口偏爱”。由于有出口偏爱,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看到一部分展品。

2.什么叫博物馆疲劳?试举例说明在设计中怎样避免?☆

博物馆疲劳:导致博物馆疲劳不仅是由于体力上的疲倦,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造成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饱和、厌倦,再加上身体上的疲劳造成的。

可采取“中断性参观”。它指的是在展品呈现中格调的改变,如在一个油画展中,可以在其间陈列一些雕刻作品,或者减少展品的数量。因为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一小部分展品就足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广度和让他们满足了。在参观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些自然界的东西穿插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那么,可能更有助于减轻博物馆疲劳,即“认知休息”。可以让参观者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事物上,并且可以使长时间对相似刺激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得到放松,这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

第十四章 居住环境设计

人们对住宅的一般要求可以概述如下:

⑴个人空间;

⑵房屋外部因素;

⑶房屋内部因素:环境心理学家就房屋的颜色、照明、家具摆设等内部因素进行研究。房间的布局、造型、色彩应该坚持整体到局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房间,色彩和照明要有区别,房间的通风、采光还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14.1公寓的设计

1.公寓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⑴安全性。

公共住宅区的大小与犯罪率无关,但建筑物的高度与犯罪率关系密切。楼层越高,犯罪率也越高。首先,高层公寓居住的人更多,人越多意味着居民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越少。就很难辨认混入住宅楼进行犯罪活动的陌生人。其次,高层公寓便于作案,缺乏防御空间。公共住宅的建筑设计要考虑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将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设计得更加开敞,将走廊缩短也能减少犯罪率。

⑵孤独。

住在高层公寓里,居民间感情上的交流太少。高层单元住宅大多数都没有给人们提供社交或谈话的场所。可设计一个公共活动区。

2.举例说明学生宿舍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学生宿舍的设计,减少拥挤感是最关键的问题,私密性也是宿舍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高层楼房的一些问题在学生宿舍设计中同样存在。学生更偏爱小规模的学生宿舍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同学间的熟知和交往。高楼层的学生宿舍犯罪率和破坏行为要比低楼层的多。在低楼层宿舍,助人行为更多,而且宿舍门经常都是打开的,这样可以起到增加监视的作用。

在设计规划学生宿舍时,尽量避免楼层设计过高,每楼层的宿舍数量不要太多。设计要留给学生自己布置宿舍的空间余地。拥挤和噪音问题是学生宿舍最难解决和克服的问题,可以利用照明、色彩等缓和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

3.什么叫可防范空间,它有哪些特点?

可防范空间的概念是由纽曼提出的,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个体可以感知和可以防范的领域。第二是,具有监视作用。平面布局和门窗设计应该使居民可以从室内就能观察到户外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14.2别墅的设计

1.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考虑,别墅设计应注意些什么?

⑴外部设计

别墅建在郊外,郊区化可以说是别墅的特点。私人住宅和其他房屋相对应的位置十分重要,因为位置决定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数量和频率。

私人住宅本身位置的选择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关系到安全性。房屋建在临近街道的地方,隐蔽性减少,但安全系数提高;有篱笆和花园阻挡外部视线,能减少外来的干扰,如交通噪音,而且隐蔽性增加,这样的设计安全性很低。

⑵内部设计

对于别墅内部,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占有房间的空间大小。直接影响到各个成员的隐蔽性和空间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清洁,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对房间里的各种陈设的运用情况。

卧室的设计不但要舒适,还应该有私密性的保护,限制客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侵入。

2.设计一个健康的居室环境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⑴注意居室光线。

住宅设计要注意采光。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科学地利用非自然光。一间设计优秀的卧室总能带给人宁静的感觉。

⑵利用居室色彩。

居室色彩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暖色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增加新陈代谢;利用冷色来抑制与缓和精神紧张。家庭人口多宜采用冷色调;人口少,比较安静则多采用暖色调。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能使人消除疲劳,改善机体机能,减慢血流,松弛神经,在居室内应多采用。

⑶预防噪音污染。

一种办法是设置窗帘,二是在居室周围多种些树木,临街的窗户上加双层窗或密封窗,再就是宜选用木制家具,可以吸收噪音。

§14.3老年人住宅设计

1.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例说明他们对住宅有哪些特点需要?

⑴由于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工作和学习时间大大缩短,而闲暇时间延长。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有兴趣的活动的需要,在居室或社区中留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

⑵由于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活动空间范围缩小,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活动空间也呈现出范围不断缩小的倾向,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的趋势,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在社区的范围内。所以,创造良好的住宅社区环境对老年人也显得格外重要。

⑶因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各种慢性疾病以及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造成身体某些器官的障碍,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情感脆弱,他们要求能给予更多的体贴与关怀。老年人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台阶、沟栏、楼梯等设施的使用感到不便。

总之,在住房方面,老年人要求安全舒适,既能方便他们的独立活动,又能在需要时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在社区环境方面,要求各种设施齐全完备,既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活力,又能在需要时及时获得各种必要的社会服务。

2.老年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⑴老年人居室的朝向、采光和通风

老年人居室应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景致,以及最好是朝向花园、大街或住宅的院落。室内通风要确保空气新鲜,减少疾病和有利于创造冬暖夏凉的室内小气候。

⑵地面选择

选择摩擦力大而且潮湿情况下也不会滑的材料。室内地面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减少出现高差,不可避免时可以用坡道来过渡。楼梯及坡道上下两端的地面上应有明显的提示作为警告。提示可以用彩色作标记,也可以用地面材料纹理的改变做标记。

⑶门和窗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住宅的门必须保证容易开关,并且便于使用轮椅或其它助兴器械的老人通过。最好不要有门槛,门把手应选用旋转臂较长的拉手,不应采用球形把手。

窗台的高度不能太高,让老年人坐在窗前就能看到室外的情况,对长期卧床的老人,应该考虑坐在床沿观望室外的需要。

3.老年室外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老年人的能力和爱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室外空间场所,因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室外场所使用率相对较低,室外空间环境在舒适、安全性等方面,能延续以往生活习惯的设施和空间环境,这些要求都给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由于户外环境对于维持老人独立生活能力、让老人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交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户外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无障碍性,使老人能够自由的在其间活动,最后一点是老年人对安全感也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

⑴供老年人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外场所

社交场所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和方便舒适,它的位置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街区服务设施附近空间。

⑵供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室外场所设计

为体弱者提供方便和安全,步行、晒太阳和观赏花草是老年人普遍爱好、合适和易行的活动。

⑶供老年人从室内观赏的室外环境

从室内观赏室外活动和自然景色最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内外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参与的愿望。

⑷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计

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

⑸室外照明设计

室外照明的重点区域一般在建筑物的出口,停车场以及由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的危险地段。

⑹道路

道路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

⑺出入口

对于出入口不要管理得太具庄严性及排斥性,要让老人可以自在的在此聚集。

⑻边界

为避免老人的隔离封闭感,宜采用不隔绝视线的方式,如自然地形、植物、矮墙等,形成一个舒畅、开放、亲切的环境。

4.中国老年居住设施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⑴独立单元老年公寓;

⑵以健康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

⑶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

⑷托养所-老幼同住。

第十五章 公共环境设计

§15.1医院的设计

1.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2.医院选址应注意恰当的交通条件。

3. 医院建筑环境的一体性,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病人在医院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和时间的移动,即按就医的功能层次有序的排列,有很强的序列性。如果这种序列性过程因为环境设计因素出现了重叠的行为,如往返、重复、交叉,就会造成连贯的功能被间断,引起人流的混乱,环境的无序,病人在其中容易产生心境恶化,不利于治疗。

4.医院里的噪音会影响病人和医生的抑郁水平和行为。噪音会使手术后病人的疼痛感增强。医院应该具有良好的隔音设计,设计时应将分散门诊区噪音作为目标,采用扩大候诊空间,分散人流量来达到目的;在住院区内则可以通过指示标志达到目的。

5.怎样的设计能缓解医患冲突?举例说明。

大多数医院的设计都只考虑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而忽略了病人的要求。对病人来说,手术室要求温暖、潮湿;而这种温度却带给医务人员不舒适的感觉。病房的设计可能方便护士的工作,但病人的私密性可能减少和活动自由受到控制。

6.护士站与病房位置的设计有哪些形式?哪种最有效?

护士站的形式有环形、单走廊形、双走廊形。以护士站为中心,各病房在四周的环形设计是最理想的。

7. 医院照明设计不能使用清一色相同的采光设计和辅助照明手段。在病房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窗帘或有色玻璃调节光照。另外,老年病人由于视力功能下降,房间照度需提高到一般人的2倍以上,但老年人不适应眩光,应避免使用日光灯辅助照明,应使用柔和光线的可调节光强进行辅助照明。

8.绿化在医院这个人造环境中提供了自然环境,同时,环境绿化还能起到防尘、消声、过滤细菌、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的作用,使人心境平和、安定。

9.传统医院的白色世界容易给人以气氛冷漠的感觉,为了创造适宜的生活气氛和视觉景观,应该采用一些淡雅、柔和的色调,以便使人情绪平和。同时,也可根据不同种类的疾病和病人的状态采用不同的色调设计。

10.针对来防者的设计:探访者实际代替护理人员做了许多照顾病人的工作,如给病人喂饭、喂水;帮病人调整睡姿;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等。应为探访者设计专门的谈话室,或者用屏风分割出一块区域给探访者。

11.举例说明精神病院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精神病院的设计应更趋向于像一个疗养、休闲的地方。

为精神病人提供能聊天、娱乐的场所有利于他们的康复。精神病院的环境设计既要有利于社会交往又要有一定限制。

传统设计与走道式设计和套间设计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同影响。住传统式病房的病人不合理行为表现得更多,套间设计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15.2监狱的设计

1.试论述环境心理学对监狱设计的启示。☆

监狱的设计不同于医院和其它公共建筑,因为监狱的设计要实现两个目的:把犯人与社会隔离;限制犯人间的交往。

监狱一般建有坚固的墙、隔离网、带铁栏的窗户等。在密度过高的集体牢房,犯人表现得更抑郁,攻击行为更多。住在单身牢房的犯人,在私密性和空间需求方面更容易得到满足,积极行为表现也增多,因为满足个人空间和隐私的需要对犯人同样很重要。关押在单身牢房和低密度空间的犯人,比居住在高密度牢房的犯人自我控制意识更强。

监狱设计中也要注意噪音、照明、气味和温度等因素。过去的监狱设计,由于考虑到要和社会隔离,因此,都是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然后用高墙与外部世界隔绝开。

现代的监狱设计更人性化,用自然隔离带,把原来单调的土褐色建筑改变为有色彩的并且照明也做了增强。通过提供更多地单人牢房,满足犯人私密性的需要。把窗户设计得狭窄一些,取消铁栅栏。

监狱哪怕是设计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对于任何人来说也都是单调乏味的。

§15.3休闲环境设计

1.步行街怎样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

步行街的设计最好避免有车辆通过,噪音不要太大,而且最好不要建在治安混乱的市区,多增加一些自然景观的元素。总的来说,步行街的设计就是要方便人们行走,减少机动车的噪音污染。

在步行街人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喜欢选择走直接的、没有障碍物的捷径,会根据周围人的行走速度来决定自己的步行速度。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步行速度会比平常慢得多;在地毯上行走比在地板上要慢。如果有背景音乐,步行速度和音乐节拍相一致。

步行街的设计要考虑障碍对人的影响,少设障碍。各种障碍约束和改变了人们的步行速度。

摩擦 - 一致模型:摩擦指步行街上人流的相互阻碍,一致指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共同带给你的影响。其他人的步行速度会影响你的步行速度。

了解一些关于步行街上人们走动的规律或行为习惯,对于更好的设计步行街有几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知道人们通常习惯以怎样的方式穿过购物区,这有助于设计出最理想的购物商场和布置最合理的步行街商店。另外,可以让阻挡人们行走的障碍减少到最小,让步行者可以通过最短、最直接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2.商场环境的布置。

各层经营内容的决定应遵循自上而下,客流量依次减少的原则。收银台位置的确定,应使顾客从柜台选货,到收银台付款,再返回柜台取货,离开商店的距离最短。开架售货必须做好商品定位陈列。

3.动物园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对动物园的设计应该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不能太过分强调它的“教育”功能,因为大多数到动物园的游客只是想从参观动物当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并不想对每一个说明、介绍详细阅读了解;另一方面,动物园设计也不能一点都不考虑教育的作用,要兼顾这两方面的需要。

动物园的设计形式可以分为三代:⑴把动物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⑵用铁栏杆把动物围在一个区域里,动物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自由活动;⑶模拟自然情境,让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人们观看不同类型动物的时间长短有以下特点:⑴观看好活动的动物的时间是不活动动物的两倍;⑵动物的大小与游客的参观时间有关系,一般来说,越大的动物,参观时间也越长;⑶动物幼仔更受游客喜爱,观看时间也更长;⑷太多的视觉信息会减少参观时间,很多种类的动物在一起,游客停留的时间会减少;⑸和动物的接触距离决定了停留时间:游客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停留时间越长;⑹视觉清晰度也和参观时间有关系,照明不足、视觉障碍等都会使观看动物的时间缩短;⑺动物园自然景观的设计也和游客参观时间有关联。有池塘、人造小瀑布等有水的景观,会更受人们喜欢,特别是儿童。

动物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拥挤问题,避免过高的密度,既要方便参观者观看,距离不能太远;又要让动物能自由活动。

第十六章 旅游与环境

§16.1自然环境偏爱

1.人们偏爱什么样的环境?

自然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柔和、易变化、浑圆一体和不确定,并且自然环境的刺激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如潮湿和干燥、炎热和寒冷,个体无法控制这些感觉刺激的输入。自然环境多变,包含着不断运动的物质,如云、水、树木和日月等。

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

人们在休闲的时候,都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

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反应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双重作用的结果。对自然环境的偏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主流的影响。

人们都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称为“绿色体验”。绿色经历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对自然景观的偏爱大大胜过对人造景观的偏爱。

§16.2自然景观的特征

1.试述人们偏爱的自然景观具有哪些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⑴自然景观的物理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数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更具有吸引力。自然环境中如果有水,或者有一些险峻的景观及水的清澈程度和气味也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⑵自然环境的心理特征

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在环境本来具有的个别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上,起到了一个调节、综合的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是指它的调整特性。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都市环境的评价中都产生了作用。

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决定环境的哪一个特点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并指向这个特征。个体喜爱自然环境中的某个特征,说明这个特征吸引了他,并使他的注意力投向它,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这一特征最先知觉到。

自然环境的调整特性有助于个体组织对环境的各种知觉,包括形成框架、集中信息和进行对比。

复杂性、新颖性、变化性和神秘性都处在中等水平的环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2.环境的哪些因素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四个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一致性和复杂性是即刻就能看到的特征。一致性是指景色被组织和结合为一个整体。一致性越强,受喜爱的程度越高。复杂性反映了环境中因素的数量和变化。清晰度和神秘性是游客在将来的参观中有可能体验到的。清晰度指环境是否容易看清楚和不会让人迷失方向,清晰度越高的环境越受喜爱。神秘性是指环境中包含许多求知的信息,个体通过不断地探索这些求知信息,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

§16.3旅游景点的设计

1.野外游游客的特点:纯粹者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愿望更强烈,并且对自然环境的垃圾、露营者丢弃的废物等感到特别厌恶和敏感。

2.野外旅游区在设计和管理中应注意些什么?

旅游环境承载力。野生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反映了游客得到的资源(如食物、水和遮蔽场所)决定的某个环境中,某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在遭到不利影响前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野外环境中的过度拥挤现象称为“绿色锁结”。随着旅游者的增多,绿色锁结现象可能会不断的恶化。可以通过限制旅游人数减轻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设计时可以在悬崖边设置护栏,山路的台阶两旁增添扶手等。

在自然景观设计中适当地增加照明可以增加环境的吸引力。

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就是游客增多对野外环境产生的破坏。游客乱扔的垃圾,汽车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另一个问题是通往自然旅游区的交通问题。要让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自然风景区,就需要开通一些道路。结果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始景色。

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7.1人对环境的影响

1.什么叫环境风险评价?它有什么规律?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和专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更高或更低。如果人们把环境的恶化看作是不可控制的,具有毁灭性的,难预知的,可怕的,并会殃及到下一代的,那么,人们的评价水平会偏高,如对原子能危险的评价。如果恶化被认为是可控制的,不会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易克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那么评价水平就会偏低。

2.社会两难,它指的是个人及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

§17.2资源保护策略

1.什么叫做先行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先行策略指在行为改变之前采取的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态度的改变,即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方法如下:

⑴态度改变和教育

环境教育包括让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产生的原因,以及了解改变自己的行为可以减轻环境恶化的严重性。

说服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法。还可通过媒体战役,或使用扩散信息的方法来影响对环境的态度。

⑵承诺。让人们做出保护能源的承诺,可有效地落实到具体行为上。

⑶榜样。榜样呈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被试希望和榜样一样得到奖励。

⑷提示。提示是指信息的暗示,可用于影响保护环境的行为。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提示,可以通过媒体提示人们有节制地使用能源。

2.什么叫做随后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政策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

⑴强化与惩罚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使用奖励-当个人采取环境保护行为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负强化是为了消除不好的行为,如惩罚就是在不期望的行为后伴随一个不喜欢的结果。

⑵反馈

环境反馈是提供行为的结果。通常,能源使用的反馈方法是把当前与过去的相同时期作对比。

⑶政策和技术革新

通过改进技术,制定规则或建立制度可以挽救能源。

3.从改变行为入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垃圾?☆

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就是说,在一个有垃圾的地方容易产生更多地垃圾。

先行干预的方法包括提示、呈现榜样和适当设置垃圾箱。在适当的地方呈现垃圾箱,乱扔垃圾行为会有所减少,垃圾箱作用的大小在于它是否引人注意或有特点。

随后策略在短期内的效果比先行干预显著。如安装会说“谢谢”的垃圾桶。

4.举例说明怎样减少故意破坏行为?☆

故意破坏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损坏公有或私有财产。和没有采取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不同,故意破坏行为是有意的。

故意破坏行为又分为几个类型:通过不合法手段获取某件物品(偷窃、掠取);属于意识上的问题(引起对自己或某个问题的关注);报复性的(目的在于报复);当作消遣(打发无聊),以及恶意破坏(宣泄不满和愤怒,常发生在公共设施上)等。

减少人为破坏,尽快清理已涂画的字迹。加强控制管理的力度,可以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或者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协调,也有利于减少故意破坏现象。增强自我调节,减少不公平感,或者二者结合也许是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