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07年下半年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_考务考籍-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考务考籍 >> 河北省07年下半年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省07年下半年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 2016-07-01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0481)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是河北省考试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考课程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是一门既能增长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又能从中得到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政策与思想的很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教材从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当代的现实情况出以,以阐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主线,在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知识的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对如何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促进和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今天世界的国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项事业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认识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的新概念,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它在生产的方方面面的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正如江泽民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目前国际国内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开阔学员的眼界,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加深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是一门与《科学思维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修本课程之前,应修完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道德》、《当代资本主义》,在学习本课程后,再修《人生哲学》和《科学思维方法论》等课程,则更利于学生领会和理解该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课程总体考核目标: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这本书,虽然是一本高级科普读物,但因其涉及面太广,内容庞杂,这对一般学员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凡涉及到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我们都要略去。让学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达到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而不必对每个具体问题的细节都搞清楚。

第一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总体上讲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及其发展,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这一章,应该是我们的考试重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

科学及科学的作用、技术及技术的作用、科学研究与开发及其重要意义、科学研究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古代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的源流、五次生产力高潮(文艺复兴运动、产业革命、化工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三)考核知识点

1、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及其发展

2、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科学概念、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科学研究的类型及异同;(2)五次生产力高潮的时代、特征及标志性发明;(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4)重大发明和创造的科技专家及其著作;(5)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6)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

2、理解

(1)从五次生产力高潮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过程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3)科学技术如何成为第一生产力及其思想内涵。

3、应用

(1)美国、日本成长为经济科技大国的历史及启示。

第二章 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亘古以来人类的先哲就开始探求,而至今人们仍在不停地追索的自然奥秘。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认识和掌握物质结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命与智力的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揭示物质结构之谜

物质结构之谜、物质结构研究的当代进展、研究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物质结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高技术。

第二节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概观、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恒星的一生、太阳系的起源。

第三节 地球起源、演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行星及其特点、地球的起源与早期过程、早期事件后地球的演化、地球系统科学

第四节 生命与智力起源

生命的本质、生命前的化学进化和生命的起源、人类智力的起源和进化、人类对大脑和智力的不断探索。

第五节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非线性科学的含义、复杂世界中的规整性——相干结构和孤子、混沌现象、分形理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和自组织结构、非线性学科的意义和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1、物质的一般结构

2、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概观

3、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本质等

4、生命和智力起源

5、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重要科学事件及创造发明人(如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2)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科学的基本问题、四种基本力、多普勒效应、哈勃定律、板块构造学说、太阳活动、DNA、基因、中心法则、自组织、化学进化、智力、非线性科学、机械决定论、分形);(3)粒子的分类;(4)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工具的工作原理及类型;(5)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包括哪些内容;(6)恒星的归宿;(7)太阳系的主要特征;(8)地球内部结构的粗框架、地球内部分层、地球的特点、原始地球的诞生、地球的分异阶段及决定过程、地质年表、地球系统科学的目标和思路;(9)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特征、DNA的功能、蛋白质的合成;(9)化学进化的阶段、脑的进化;

2、理解

(1)生命现象的本质;

(2)DNA的复制过程及其基本功能;

(3)什么驱动自然界朝着复杂性前进?

(4)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别;

(5)混沌的特征。

(6)生物进化与孤立的热力学系统的矛盾及途径;

第三章 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高新技术的现状,它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内容多,涉及面广,故难度也大。所以,要求学员只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及其应用,而对于它们的原理及其技术细节,则不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概念、防范措施,人工智能,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通信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几种新颖的现代信息业务,电信网的分类方式,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未来电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生物技术

DNA与遗传的概念、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联系与区别、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四节 新材料技术

新型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工程材料的最新进展情况,陶瓷的分类,高温超导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

第五节 激光技术

激光作为一种光源的特性和作用,激光器的结构,激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光盘的种类,光波长尺子的优势。

第六节 航天技术与空间资源开发

人类生活的四大环境,第四环境对于人类的困难,航天技术开发空间资源的系统组成,对载人航天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

(三)考核知识点

1、高技术

2、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3、通信技术

4、生物技术

5、新材料技术的种类及应用

6、激光技术及其应用

7、航天技术与空间资源的开发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重要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创造发明人;(2)各个高新技术的基本概念;(3)微电子技术溯源;(4)计算机的基本结构;(5)计算机病毒;(6)人工智能研究的问题;(7)计算机发展的主潮流;(8)电信网的分类;(9)信息网的发展趋势;(10)生物技术的类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遗传育种、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11)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12)新材料技术的种类及各自的优缺点;(13)激光的特殊性质、激光器的结构;(14)卫星的种类、特点;(15)人类的四个环境、第四环境的困难;(15)载人航天的概念、结构。

2、理解

(1)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意义;

(2)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

(3)微电子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4)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步骤。

3、应用

(1)激光在农业、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2)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基地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章 科学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讲述了自动化技术与制造业新技术、能源新技术、交通运输、农业新技术、医药新技术内容。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概念,不要求对一些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只要求记住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动化技术与制造业新技术

自动化的概念,自动化技术包括的两个方面,工业自动化当前发展的特征,什么是军事自动化,以及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数控的优点及为什么要研制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组成模型中各个系统有所了解。

第二节 能源新技术

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源的分类,能源及其能源技术,核能的概念,核聚变和核裂变及核电站的一些重要技术,及知道二次核电站事故,太阳能新技术及一些节能新技术。

第三节 交通运输

掌握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及发展的过程,知道什么是空天飞机。

第四节 农业新技术

绿色革命的概念,第一、二性生产,杂交水稻的三系,蓝色革命的概念及怎样开展“蓝色革命”,持续农业及其与之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五节 医药新技术

现代医药起源于西欧,医学诊断技术,超声波诊断技术的物理原理,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组成,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参数,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的药物对应适应的病症。

(三)考核知识点

1、自动化技术

2、自动化技术

3、新能源技术

4、交通运输

5、农业新技术

6、医药新技术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自动化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及流水生产线、数控技术及其优点、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等;(2)能源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核能的概念、核聚变和核裂变及核电站的一些重要技术、二次核电站事故、太阳能新技术及一些节能新技术;(3)空天飞机的概念、交通运输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及发展过程;(4)绿色革命的概念、第一、二性生产、杂交水稻的三系、蓝色革命的概念、持续农业及其与之发生的重大事件;5)现代医药的起源、医学论断技术、超声波论断技术的物理原理、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组成、基因工程技术的概念、基因工程的药物对应适应的病症。

2、理解

(1)怎样开展“蓝色革命”;

3、应用

(1)中国持续农业如何开展?

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环境破坏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清楚人口、资源、环境与灾害四大问题;熟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寻求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口过快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口转变与工业化、人口迅速增长的后果、中国人口变动的历史、中国人文发展指标变化趋势、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中国自然资源状况、中国自然资源供需矛盾及趋势、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内容、开以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第三节 环境恶化与环境保护

环境的概念与含义、影响现代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

自然灾害及其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依靠科学技术减轻自然灾害。

(三)考核知识点

1、人口转变、人口增长、人口变动的历史过程;

2、中国人文发展指标;开发人力资源;

3、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4、中国自然资源状况、中国自然资源供需矛盾及趋势;

5、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内容、开以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6、环境的概念与含义、影响现代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7、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8、自然灾害及其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9、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10、依靠科学技术减轻自然灾害。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影响人口发展的基本因素;(2)世界性人口膨胀的两个时期;(3)人文发展指标;(4)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概念;(5)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6)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7)中国就业战略的核心内容;(8)中国自然资源占有量的世界排名;(9)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10)重大的自然灾害。

2、理解

(1)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2)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3)中国人口发展的五个阶段;

(4)人力资源开发、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

(5)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今后我国资源战略的基本方针;

(6)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7)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8)影响现代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7)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系统的关联性等。

3、应用

(1)通过实例分析“环境作为公共财产所产生的社会悖论”;

(2)举例说明中国环境问题。

第六章 科技富国与决策现代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员熟悉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的特点,理解综合国力,清楚我国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白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新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举措

创新,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科技活动的投入及其结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是正确决策的保证,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方法,几个典型实例。

(三)考核知识点

1、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新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

2、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活动;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举措;

4、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综合国力的概念;(2)创新的基本概念、科技创新的阶段;(3)中国科技体制的目标模式;(4)科技活动的内容;(5)科技投入的来源渠道;(6)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的背景和动力机制;

2、理解

(1)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

(2)科技活动的内容、科技资金的功能和投向;

(3)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措施;

(4)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

3、应用

(1)如何创造和优化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

(2)如何扩大和加强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3)根据实例说明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的原则和方法;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为了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更加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加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员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够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能够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自学方法指导

1、 围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全面系统地阅读、学习教材。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深入学习各章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记忆有关名词和基本概念,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应用。

2、自学中,应注意学习时间的适当安排。教材各章节长短不一,内容难易也不尽相同。自学者应当在系统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总体时间的长短,安排好学习的进度,自学过程最好是前紧后松,打基础的时候(全面阅读学习的时候)应抓紧时间,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思考。

3、本课程既涉及多方面的科技知识,要求自学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抓住主线,掌握内在联系。本课程章节虽多,但系统性较强。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章介绍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第三章介绍了当代前沿高新技术,第四章,论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中的应用,第五章从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四个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科技富国之路和决策的现代化。围绕教材内容,先分部分进行自学,掌握总体思路;然后,循序渐进,理解和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推荐学习书目

(1)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2)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小礼: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4)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当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出现自学中的不良倾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应当引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指定教材,掌握全部考核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要避免孤立地抓重点,特别要防止将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歧途。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同,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有难易度不同的试题。

3、本课程考试试题类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4、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自学应考者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答完全部试题为标准。

5、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五)教材过时内容勘误

1、p55:最后一行中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改为:“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

2、p56:第五段:当代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 ”改为:“ ”。

3、教材中的“本世纪”都改为“20世纪”。

(六)题型举例

本试卷包括五种题型:选择(包括单选和多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举例如下:

1、单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1世纪高技术的核心是:( )

A、生物技术 B、信息技术 C、航天技术 D、新材料技术

2、多项选择:

人工智能研究的问题可归结为下列哪几个方面:( )

A、问题求解 B、感知 C、推理 D、执行 E、学习

3、填空:

工业自动化当前发展的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名词解释:

综合国力

5、简答: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6、论述:

试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