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复习提要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复习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复习提要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要求精读的作品共二十三篇。这些作品若以时代划分,元占了五篇,明代占了九篇,清代占了九篇;若以文本来划分,则戏曲作品(包括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占了七篇,小说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的节选、白话短篇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有八篇,诗文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和散曲)有八篇。二十三篇作品中要求背诵的,只有一篇,即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环古)。

与唐宋时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相比,元明清文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过去一直受到文人鄙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之类的俗文学样式,第一次取代了传统诗文的正宗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事实上的中心和主流。对于小说、戏曲来说,其篇幅和容量都相对较大,其文字阅读的障碍比诗文要少,而分析评论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我们在复习元明清部分的文学作品时,必须从这一时期文学的具体特点出发,有所侧重,重点复习小说和戏曲,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读、记和想三者结合。对元明清部分要求精读的二十三篇作品,无论是本文,还是注释,都应该仔细阅读、切实弄懂,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意。元明清作品中,特别是戏曲作品中,有一些词语的解释是十分特殊的,象元杂剧中的“则”字,往往不解作“就”,而解作“只”;又比如戏曲中的人物的说白称“宾白”,这是因为戏曲中以唱曲为主,以说白为辅,“宾”是相对与“主”而言的,如果误以为“宾白”即次要人物的说白忆。元明清作品中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不少的,比如,某部(篇)作品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小说戏曲作品的主人公名字,一些词义、还有一些专有名词(象元曲四大家、梅村体、江左三大家、小令、章回体、三言二拍、旦本戏、末本戏等等)的解释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花时间去认真地记忆。当然,元明清作品以小说戏曲为主,在对作品的分析、知识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在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还应该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要学会举一反三,也应该学会联系比较几部不同的作品之间的异同,象《金瓶梅》在写到男女情爱的时候多用自然主义手法,而拟话本小说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分寸就把握得比较好,既肯定情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又注意突出爱情的纯洁高尚,把男女之间的欢爱写得很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净化和熏陶。这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后来的爱情小说的创作 (如《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又比如明代归有光的散文以形象的鲜明、细节的刻画、文字的准确传神见长,但他主要还是向传统的古代散文学习,他在散文创作中坚持的仍然是以抒情为主导的古典式的写法;到了清初,由于小说的创作进一步成熟和繁荣,于是,这个时期的侯方城所写的传记文,就有了强烈的小说的意味,不仅在描写上追求人物形象和事件场面的生动逼真,而且题材也充满了一定的传奇性色彩、再加上文章中所讲述的事件有着很强的情节性,读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和干瘪了,这种写法,就和传统的古典式的散文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这也可以看成是文学史上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类似的思考,我们对元明清的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和扎实了。

下面就《中国古代文学》考卷中五种类型的题目谈谈复习和考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选择类的题目主要检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识记程度:这类题目包括文学史上的概念常识、作品与作者、对作品中的字意和句意的理解、对作品基本内容(如小说、戏曲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题思想、主要的艺术手法等等)的把握等方面的内容。要正确解答选择类题目、必须做到两“细”-读作品要细。审题要细。阅读作品要细心。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比如读过《窦娥冤》第三折的人,都知道窦娥在临刑前发过三桩誓愿,知道这三桩誓愿对深化窦娥性格所起到的作用,但有的人可能对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样一个排列顺序没有留意,这样,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错。再比如《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按题材范围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批判黑暗现实、暴露科举制度弊端、婚姻爱情故事、体验人生阐述人生哲理,每种题材的代表作都必须记熟王五篇,这样,在遇到有关《聊斋志异》的题材-篇目的选择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记忆,而且还要对知识点消化理解,如小说在唐传奇之后进人了成熟期,小说家在创作时,往往熟练地运用虚构手法采编造故事、塑造人物,这应该是属于常识性范围的问题;但是,对小说创作仅仅有个虚实观念还是很不够的,不然的话,如果要你在诸如《三国演义》、《水波传》、《隋唐演义》、《水济后传》等几部长篇历史小说中挑出-部是以“七实三虚”手法创作的代表作来,你的脑子有可能就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了。至于说到审题要过细,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的。过去有些考生宁肯去做填空、判断一类的题目,也不愿意做选择题,因为填空、判断类的题目是由自己写答案的,只要自己把文学史的概念定义、作品的基本内容弄清搞熟,答题就不会有问题,而选择题的四个答案似乎都差不多,彼此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很不容易辨别。象“元曲四大家”,如果让你填空的话,不少人马上会背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个人的大名,可如果在这四个人中间夹上张养浩、王实甫、纪君祥等别的作者的名字,再重新组合,要你从中挑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有不少人就会觉得眼花撩乱了。还有,有些文学史概念常识很容易混淆,象清代不少专有名词是与“三”字有关的,如“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明清之际的三位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因钱、吴二人均为江苏人,江苏古称江左,尽管龚是安徽人,但按少数服数的原则,他们三个人便被称作“江左三大家”了):“清初三老”指的是主要在清初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三位坚持民族气节的学问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而“清初三大家”指的却是三位散文大师侯方城、魏禧、汪婉。因此在遇到清代的与“三”字有关的概念类的选择题时,—定要看清楚题目再下笔。不然就很可能弄到答非所问。

填空题也是检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识记的题目。其范围大体上与选择题相似,包括了作者、作品篇目、作品的写作时代和背景、作品中的主人公、作品中的一些名句的默写、作品中词句的解释、文学史的一些概念等等。与选择类的题目相比,填空题更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的题目极少。要答好填空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作品。作品中词句的解释一类的题目是从戏曲、文言小说、诗文作品中出的,那就要求看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作品后面的注释,弄清一些较为生疏的词的意义。象《窦娥冤》里“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一句口唱词中,“烈”解作“焚烧”,“荐”解为“祭奠”;《聊斋志异。司文郎》中写到赴京考试的王平子和宋生正在相对笑谈的时候,“余杭生适过,共起逊坐。生居然上坐,更不沩挹。卒然问宋:‘尔亦人闱者耶?”,一句当中,“沩挹”解作“谦让、谦逊”,“卒然”通“淬然”,即“突然、忽然”的意思,“闱”即“闱场”的简称,解作“考场”;候方城的《马伶传》“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一句中,“梨园”本来指演戏的地方,这里特指戏班,“鸣”是鸟叫,这里指有名气、有声望,“无虑” 是大约、大略的意思,“辈”在这里指对班子的个数。类似的词义的解释应当认真领会和记忆。另外,作品的注释中还有对专有名词的解释,也应注意。象“科”、 “介”这两个词属于戏曲术语,分别见于《窦娥冤》第三折和《琵琶记》中的《糟糠自厌》一出,是剧作家在剧本上所注出的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的舞台提示,提醒演员在演出时要注意做出相关的动作表情等,这类舞台提示在杂剧中叫做“科”,而在南戏、传奇中则叫做“介”。填空题还有一些涉及文学史的概念和常识。象元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特点是: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剧本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个套曲,每折同押—韵,全剧由一角主唱,所以剧本分为旦本戏和末本戏。如果问你元曲在韵脚上的特点,你就必须回答“通押一韵”或者是“一韵到底”。再如《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自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两个“第一部”之间有什么不同就应该注意区别,否则就很难填对答案。还有,回答填空题的时候要简洁准确,这也必须注意。

第三类题目是判断或者改错。判断即对题目中关于一些问题的提法是否正确,改错题是在判断正误的前提下,写出正确的答案,这比判断题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判断 (改错)题涉及的范围大致与选择、填空题相近,即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不过,有部分判断(改错)题涉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有这么一道题:在《西游记》中,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是无畏无惧、蔑视一切权威的,吴承恩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下层知识分子从对黑暗现实和专制统治的不满出发,发展到对整个封建秩序的彻底否定。这种提法是否正确?这就牵涉到对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理解,也牵涉到对《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事实上,在吴承恩的笔下,孙悟空是因为受到压迫和轻视才起来反抗的,他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取受到重用,在最大限度上不受任何陈规的拘束而已。吴承恩让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以消磨孙悟空的野性,最后还让他头戴紧箍咒,保护唐僧到西天取回了真经,并因此而成了正果,受封为斗战胜佛。这样描写说明吴承恩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目的只在于宣扬尚贤用强的主张,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整个封建制度。再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于明末,主要表现了一个颇有文化修养的富贵公子的超俗脱尘的高雅情趣。”这种说法对不对?显然不对。虽然此文所记的是明末祟帧年间的事,可文章却写成于明亡之后,张岱已经从一个公子哥儿沦落为布衣蔬食的隐士,因此对过去冬日赏雪的优雅生活的回忆,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在抒发闲情逸趣了,此文实际上更多地是在抒发怀念故国之情。这类判断(改错)题尽管表面上显得十分简单,实际上要答好是不容易的。

第四类题目是解词。解词又可分为两小类:词义的解释和专有名词的解释。词语的解释与前三类题目的要求是一样的,即准确、简洁,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专有名词的解释。元明清作品中的专有名词不少,大致可分为四类:①人物与流派。人物如“元曲四大家”、“南洪北孔”、必读的各部作品的作者。这类题目的要求是答出人名,他们的代表作,他们的地位影响如何。象“关汉卿”,就应回答“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杂剧的最主要的作者之一,代表作是《窦娥冤》”等。文学流派如“唐宋派”、“公安派”等。这类题目首先要求回答主要成员的名字,流派得名的原因,流派的主要理论主张,以及流派成员的创作的大致状况,等等。②文体。如“元曲”、“散曲”、“章回体”、“拟话本”、“明清传奇”、“梅村体”等。要求回答出该文体盛行的时代,其组成部分和主要特点。象“元曲”,就必须指出其盛行于元代,它包括了元杂剧和元散曲两个部分。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样式,元散曲是诗歌样式,它包括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⑤具体作品。如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三言二拍”、“玉若堂四梦”(“临川四梦”)等。这类题目要求答出作品的名字、作者名字、作品写作的年代及其地位。象“三言二拍”,就要答出,“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这三本拟话本小说集,编著者是冯梦龙:“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檬初。“三言”、“二拍”是明末天启、祟帧年间的作品,明清时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④专有术语。主要指戏曲术语,如“宫调”、“曲牌”、“宾白”、“科介”、“么篇”、“前腔”、“隔尾”等等。

元明清部分作品的最后一类题目是论述题。论述题和前四类题目不同,前四类题目侧重于理解和记忆,即使出现了一些分析性的成分,也往往是对知识的简单运用;而论述题则是对学过的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时候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再仅仅局限在某一篇作品当中,而是要在把握几篇作品(甚至是几篇不同文体的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来综合分析问题,其难度显然更大,其要求也是更高一些的。出自元明清部分的论述题的分数在全卷的总成绩中占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十,万一答案有缺漏或者是失误,就会对卷面的成绩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论述题的复习不能掉以轻心。论述题大部分是从小说、戏曲作品中出的,仅有少数是在诗文作品中出的。论述题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思想内容。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应尽可能地知道作者的思想倾向,这样对作品的分析才会中肯。比如,《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对科举制度、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精神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通过对蔑视功名富贵的正面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力图挽回被科举制度败坏了的人心风俗的决心,展现了作者的正面的社会理想。《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吴敬梓本人思想上对科举功名从向往到怀疑,进一步发展到反对、决裂这一特点所决定的。再如《聊斋志异。司文郎》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代表,主要揭露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通过才气横溢的宋生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不管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无法实现中举的梦想,来暗示了科举制度弊端的普遍性,探索了这种弊病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但是,蒲松龄本人对科举制度是失望而非绝望,他常用命运来解释科场失意,以“不当尤人,但当克己”的道德自律来冲淡科场失意的悲伤,对科举制度的弊病起了客观上的粉饰作用,所以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彻底的。如果问你“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否彻底的?为什么?”那么,结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思想,不难作出正确的分析论述。此外,小说和戏曲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的。所以,有关小说、戏曲的论述题中,还有一些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这类题目要求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地加以把握,象《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其性格特征就是对政治问题头脑十分清醒,她深明大义、重义轻财,刚烈、嫉恶如仇。除了把握性格特征外,还必须熟悉故事中的情节,并根据有关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鲁达豪爽的性格就是通过他与别人的接触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对史进,他一见如故;对素不相识的落难中的金翠莲父女,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送盘缠,还保护他们安然离开;对为非做歹的郑屠户以及狗仗人势的店小二狠狠教训的时候,他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这都表现了鲁达的豪爽个性。还有,有的作品写到了人物性格上的变化和发展,象《窦娥冤》里的窦娥,起先是安于命运、对官府抱有幻想的,但现实的教训使她的性格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她对官府的幻想幻灭了,她对天地从怒骂到随心所欲地指挥,都表现窦娥的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

②艺术特色。这类题目有的是总论式的,即问某一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总体特点。对这类问题一般要从作品的情节设置以及结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特点等各个方面作详细全面的论述。比如问及“《金瓶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就要回答:作品是以西门庆为线索人物,通过他的活动从各个层面揭露官场和社会的黑暗腐朽;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相比,《金瓶梅》是以对生活的细腻而逼真的描写见长的;在人物的塑造上,《金瓶梅》也显得很有特色,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往往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印象;《金瓶梅》的语言通俗生动,夹杂着大量山东方言土话。再比如如果问到“侯方城的《马伶传》在艺术上有什么主要特点”时,就应该清楚,这篇文章是以小说手法来写人物传记,使一本正经的传统散文充满了小说的生动活泼。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侯方城写文章时多择取富于传奇性的题材,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具有戏剧性,对人物、场面的描写十分具体生动,而人物形象也比一般的传统散文更具鲜明性,这些要点在回答问题时不能遗漏。有关艺术特色的问题有一些是专门要求就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来进行分析的。对这类题目必须看清楚题目问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回答。与总论式的题目相比,回答这类问题更强调从细处着眼。比如“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分析说明《水济传》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就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展开论述:《水浒传》擅长从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等客观条件来说明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水浒传》常常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而这种心理描写主要又是间接的,即以人物的语言、行为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过程;《水浒传》还多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比如问”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主要就是结构谨严,波澜起伏,不刻意雕琢、一切出于自然等方面的特点。具体来说,则先交代写文章的原因-黄生借书,接着提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再从见闻、亲身经历两方面加以论证,再回到黄生借书一事,与文章开头相互呼应,并对黄生提出谆谆告诫和劝勉。可以说全文没有一笔是牵强生硬的,信口而言,信笔而书,亲切自然。对于艺术特点这一类的问题,首先要心中有数,知道从哪几方面采回答,同时,必须对作品本身阅读消化,否则在回答问题只能是列出几条纲目来,那是不符合要求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