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自考心理学复习考点五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2012年4月自考心理学复习考点五

2012年4月自考心理学复习考点五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少,所占分值不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为主,简答题的题型也要加以练习。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提供来自身体内部的信息。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人的感觉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加强,但在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它又会破坏感觉系统的正常活动。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人类的视觉刺激(可见光)在波长在400-750毫微米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

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2、色觉

颜色的特征:色调、饱和度、亮度。

(三)视觉的机制

1、眼睛 学员理解眼睛的构造等内容即可。

2、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最敏感;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

「例题·单选题」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最为敏感的颜色分别是()。

A.红黄绿 B.红绿蓝 C.红黄蓝 D.黄绿蓝

「答案」B

「解析」根据三原色说,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最敏感,所以B 选项正确。

(2)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人耳所能接受的刺激是在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学员理解声音的属性等内容即可。

(三)听觉的机制

学员理解耳的构造等内容即可。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概念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分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

(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特例:双关图形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包括:(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

(三)知觉的机制

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

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就是利用双眼视差,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起了立体的视觉效果。

2、运动知觉 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

3、时间知觉

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4)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较短;反之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较长。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1、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例题·单选题」人们一般觉得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细腻;男人勇敢坚强,女人温柔细致;这是一种()。

A.社会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A

「解析」根据社会刻板效应的涵义,题目中人们对于南北方人以及男人女人的看法都是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所以A选项正确。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