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二十一、夏商文化特点?

夏的文化特点《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1)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赞美他。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东北隅被冲垮。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二十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特点、意义)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利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

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二十三、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1)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③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他那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十五、简述法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法家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西周以来各国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

(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秧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商秋变法只做到了“下约民”,坚持“上约君”,先使他自己遭受了车裂肢解之灾。富国强兵的理想在秦国是实现了,而早期法家的政治理想,却部分地破产了。这是法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术。

(2)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秧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二十六、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

(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然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用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来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的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

二十七、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阴阳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1)《汉书* 文艺志》说:“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

(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4)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二十八、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二十九、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

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

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4.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三十、佛教的传播特点:佛教的传播

(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