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考写作(一)考点:叙述视角与人称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2016年自考写作(一)考点:叙述视角与人称

2016年自考写作(一)考点:叙述视角与人称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作品叙述事物的立足点,“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等。”叙述人称是作者为表达内容和目的所选择的叙述身份。叙述视角通过叙述人称才能得到体现,叙述人称分为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当事人的口吻进行叙述,以“我”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所叙述的内容均为“我”之见闻、思考和感受。“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这一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既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也适合于“独白式”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的《祝福》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由于作者准确选取了主人公内视角,又善于巧妙转换,实现了作者的创造意识与读者的再创造意识双向交流。但第一人称的叙述会受到时间、空间或叙述角度等方面的某种限制。

第二人称叙述。作者面对人物,以向人物说话的口吻,叙述“你”(人物)的言语行动,曲陈见闻感受,读者则是旁听者。刘再复的《大河,永远的奔流》都是用这一叙法的典范文章。如刘文“大河,自从你告别了高山之母的那一天起,你就认定了大海是你的抱负、你的归宿、你的所爱。”全文都是这种口气。

第二人称叙法具有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用这一人称叙法易形成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效果,所造就的情调与韵味是采用别的人称叙法不能替代的。

第三人称叙述。传统的第三人称是以局外人的口吻进行全知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对读者转述见闻和感受。这样叙述,可以灵活地展示事物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刻画人物,不被人物的所见所感约束,表现的生活内容更丰富,表现的范围更宽广,既可以从外部对人物、场景进行表现,也可以对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行展示。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能不受限制地进行全视角叙述,弥补了第一人称叙法的不足。但是由于这种叙述者“既不与人物或读者合一,也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作为无所不在的“隐身人”贯穿于整个作品,缺乏第一人称叙法的真实感和亲切自然的长处。

但现代叙事作品中经常出现另一种限制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即虽然采用第三人称,但仍然模拟特定人物的视线及其身份情绪进行叙述,有时同一作品中还可以转换不同人物的视角。这样叙述的作用是有利于深入地刻画特定人物的感受与心理,叙述语言也富有角色的个性,但在叙事线索的处理上又比第一人称具有灵活性。像作家李锐的系列短篇小说《厚土》中的《和坟》,写的是北京姑娘下乡被洪水冲走,14年后当地的老乡为她完冥婚。其中不少场景就是采用这样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的。

一般情况,叙述时只用一种人称叙述,但也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打破叙述的平板状态,增强叙事的情感波澜。如莫泊桑的小说《米龙老爹》这部作品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变换叙述视角和叙述者,出现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的转换,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充分利用了不同人称的长处,避免了它们的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叙事人称所承载的叙述者的内涵是多样的,有的是作者自己,有的是人物,有的是作者虚构的讲述者。在虚构的叙事作品中,无论哪一人称都是虚构出来的,而在不可以虚构的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叙述者大都是作者自己。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