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2014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2014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发布时间: 2016-06-20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逆反心理会造成逆反行为、抵触行为。

(二)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心理抗拒。

所谓自由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在某一时期他有一套可供自己选择的行为,这套行为中任何一种行为在什么时间发生都可以由自己决定,所以称为自由行为。自由行为只包括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行为。

根据布林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一套自由行为中有一种行为被剥夺或者可能被剥夺的话,他将发生心理抗拒即逆反心理。

(三)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

人们对自由的期望越高,则当自由被剥夺时,其心理抗拒力量也越大。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有时候,个人的某种自由行为并未被剥夺,只是有可能被剥夺,即这种自由只是受到威胁,人们也会产生心理抗拒且企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如果一项自由对自己越重要,则当这项自由被利夺时,其心理抗拒也越大。所谓重要性,这种自由行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法用其他行为来替代。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如果人们的某种自由被剥夺,还会影响到其他自由也被剥夺,则其心理抗拒会更强。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如何防治出现逆反心理)

1、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

2、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传播对象的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