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1)_教育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教育学 >>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1)

06年4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1)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填空;□选择;◎名词;※简答;★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含第二节)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也叫受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而导致行为的变化,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或者说,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我们把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由主试选择被试的刺激。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环境特点自变量,在暗适应过程中,时间是一个最重要的自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由主试选择。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作选择而不能改变它。

(4)暂是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

答:1. 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结果)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或测量被试反应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2.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4. 因变量的敏感性。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我们说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叫高限效应。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子是低限效应。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心理学研究常常同时选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进行实验,优点如下:

1.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2. 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3. 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补充几点:

(1)自变量至少是两种水平存在的,换句话说,自变量不能只有一个水平。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如果实验包括两上以上的自变量,那么一个自变量用横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章 实验设计

第一节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组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组内设计:

1. 优点:

1)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 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3) 组内设计不需要太多的被试,因为在组内设计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

2. 缺点: 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组内设计可能会使自变量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混淆起来。

3. 克服方法: 为了消除组内设计中实验顺序带来的缺点,采用两种方法:

1) 完全的平衡方法。

2) 拉丁方方法。

*组间设计:

1. 优点: 在于,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如果事先我们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我们必须采用组间设计;而且,应用组内设计进行实验以后,如果我们怀疑一种自变量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我们就可以采用组间设计重新实验以验证组内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2. 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不同实验条件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3. 克服方法: 为排除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差异,即克服组间设计的缺点,介绍两种方法:

1) 匹配被试。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2) 随机分配被试。一个更常用的消除组间设计中各组被试差异的办法就是随机选取被试到各组中。

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实验设计小结P25表:

组间设计 定义 优点 缺点 克服缺点方法

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怎样分配被试?

匹配与随机化。

组内设计 每一被试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节省被试。 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怎样分配自变量的顺序?

完全平衡与拉丁方法。

六、混合设计

为何用混合设计,用具体实验说明?(P - 页实验)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第二节 实验中注意几个问题

*实验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防止混淆自变量。

2. 防止实验者效应。

3. 几种不恰当的实验设计(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影响后测验,想了解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与实验组不属于同一总体;没有控制好控制变量)

*两种物体相互比较只能用组内实验设计不能用组间。

*混淆自变量:对一些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以至实验结果无法解释。

*实验:测试顾客到底喜欢哪种饮料?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看见或摸得到,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那是不好的。因为这等于告诉被试正确答案,实验也就失掉了它的意义;同样的,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也同样有害。这些称为实验者效应。

第三节 因素设计及其数据处理(略,不重)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