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4月自考“美学”串讲资料(三)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07年4月自考“美学”串讲资料(三)

07年4月自考“美学”串讲资料(三)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论述题

美与美的东西之间有何差异?

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要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必须要把美和美的东西区别开来,必须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异。美和美的东西具有如下差异:

⑴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的东西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各个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具体事物,他们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如漂亮小姐不能说明英俊小伙的美,挺拔古松不能说明倒挂杨柳的美。而美却是从各种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是从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使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是美的东西。

⑵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某一件东西当它与人处在这一特定关系时,它是美的;当它处于在另一种关系时,可能变成另一种美或甚至不美了。比如胸前佩戴大红花,在喜庆的场合是美的,在丧葬的场合就不美了。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⑶美的东西既漫无边际,又是自相矛盾的。不仅同一件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也 可以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比如红颜与白发、大江与小溪、坦荡马路与羊肠小道,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

⑷美不是事物的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尽管,美离不开一定的物,但它又不是某种固定的物。比如,美会和一定的味、色、声发生关系,但又不在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⑸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虽然美可能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又必须超脱于可欲。

综上所述,要探求美的本质,美和美的东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柏拉图认为:所谓美或“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现实生活中,各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东西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美与美感有何关系?

答: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美的事物的本质。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部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和美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过程,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相互依存。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而美感是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具有主观性。美感的产生必须以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美的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美感是对美的反映。由于时代、民族、阶级以及个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以及个人的个性和文化素养的不同,面对同一个对象,各人对美的感受往往也会不尽相同。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因素之一,一个没有美感能力的人,他也就不能创造美。一个时代的美,总是与该时代的人的美感能力连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不同的。

可用如下比喻说明美和美感的关系:如果美是火,美感就是火的光芒,光源于火却不等于火,它的范围要比火更为丰富广阔。

论述康德的崇高观。

答:康德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把崇高范畴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认为它们符合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认为崇高与优美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出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突出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对象的形式让人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是指体积的大,比如大海。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人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觉、望而生畏的感觉,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面对滔滔的长江,赶到了长江力量的巨大,唤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没有付诸实施,产生一种崇高感。如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赞叹黄河力量的巨大,产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诸实施,从而产生崇高感,因为感叹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当人们确信自己处在安全地带时,在精神上就会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从而进入审美状态,产生崇高感。

康德对崇高的研究继承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对谢林、席勒、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的研究产生影响。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即化丑为美。

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在他的著名雕塑《老妓》中把年轻时貌美的巴黎名妓欧米哀尔雕刻成年老色衰的丑陋形象,取得了成功,被评价为“丑得如此精美”。之所以“丑得如此精美”,因为:⑴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在于艺术的独特审美创造。⑵把生活丑创造成艺术美,不是把丑变得更丑,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⑶艺术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辨美丑,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这个实例有力的证明,生活丑与艺术美形成辩证关系。一方面,两者在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两者互有联系,可以转化,艺术具有让生活丑转变成艺术美的神奇力量。这要求艺术家做到:⑴赋予独特的创造性。⑵善于揭示丑的本质。⑶让作品产生感染力。

试论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艺术的存在方式是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研究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

⑴艺术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艺术是一切艺术品的总称,只存在于一切具体艺术品之中,而每个实在的艺术品都是由意象世界构成的,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意象是所有艺术品共有共通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⑵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艺术品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的形式符号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它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艺术品是接受主体借以激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意象重建与再创造的中介和契机,是接受主体审美经验和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存在。

⑶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意象是艺术品的核心,而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它具有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指艺术品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且艺术品意象的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又受制于接受者主体。形式符号性指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成为沟通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纽带。开放性。指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是向艺术家和欣赏者开放的。一方面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被物态化,成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向接受者开放,向接受者提供重建艺术意象世界的可能性、钥匙和向导,从而呈现其基本特质。

总之,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个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是艺术的存在方式,展现了艺术的真谛,任何一个环节有了缺陷或发生了障碍,艺术都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动态流程中,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个环,因为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而接受者的欣赏活动赋予艺术以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

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意象世界集中表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的传达要借助意象作媒介,而艺术意象的审美特质是借助它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包括:

⑴虚拟性,这是现实性的反面。指艺术品可以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用的,甚至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艺术品即使表现现实,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

⑵感性,只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要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⑶想象性,这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意象从感性层次上升到想象性层次,可以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

⑷情感性,这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艺术意象中总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比喻黄河水自天上而来,诗中选用“天”字,而不用“山、远方”等字,显示出一种虚拟性,通过虚拟揭示了黄河水的力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的真实感受。本诗的艺术意象依靠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体现出诗人卓越的想象力。本诗包含了诗人对黄河水的赞颂之情,体现了强烈的喜爱之情。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