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自考“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07年自考“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

07年自考“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和传播模式,着重阐明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要重点掌握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即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过程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伯洛的观点

理论模式化是传播学的特点

学习脉络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促进

传统的线性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控制论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1,传播过程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传播效果。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宏观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 重点题

1,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 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 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 基本概念

1, 传播模式

理论“模式化”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述;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传播模式的作用: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三种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二, 重点题

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盛行的原因:1,这种方法适合于传播学领域。2,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

理论与方法的关系:传播学由两部分组成,以理论为主,方法为辅,以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重点章)

一,基本概念

1, 信源;2,信宿;3,讯息;4,反馈;5,噪音;6,线性传播模式

7,传播单位;8,社会系统模式;9,赖利夫妇的模式;10,马莱茨克模式

二,重点问题简答

(一)三种传播模式

传 播 模 式 代表人物 主 要 观 点 与 特 点 局限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

1,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分解传播过程,即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结果;(简称五W)2,第一次为传播学理论建立理论构架。3,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

1,直线性;2,孤立性;

申农—韦弗模式 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馈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奥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

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1,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2,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张表基本囊括了第三节基本概念题,简答题。

二,信息与讯息的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讯息 信息

即传播内容,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得到确知的讯息或事物的确定状态。

具体的,如,文电,通讯,消息,广告词等等。 抽象的。表明讯息的实质内涵,其外延更广。

三,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相同与不同的是甚么?

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 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