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1.所谓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价值观的形成(注意看P103)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1.阿尔波特将价值观分为六种:

<1理论的:强调通过理论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理。<2经济的:强调功用性的实务性。<3唯美的:强调形式与和谐。<4社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5政治的: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6宗教的: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

2.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归结为七个层次:

<1反应型。即“条件反射”,类似婴儿或脑神经受损伤的人。

<2宗法型。即“辈分高低”喜欢按部就班地看待问题做工作。

<3自我中心型。这类人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既自私,又富有攻击性。

<4坚持己见型。这类人强烈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5玩弄权术型。这类人喜欢通过操纵他人或事物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6社交中心型。这类人重视集体的和睦,喜欢友好的平等的人际关系。

<7存在主义型。这类人及其重视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敢于直言不讳。

注:第六、七层是以后逐步形成管理人员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态度的功能。

<1动力作用,即作为个体追求价值行为的动力。

<2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即作为评价标准而判断人们行为的利害,它影响人们的态度。

<3调节作用,即调节自己的行为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

<4定向作用,即发展导向,并带有鲜明的意向和情感色彩。

2.价值观的应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社会形象等方面。

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所谓态度是主体对某个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

<1认知要素。即对客体、对象的客观描述。(管理心理学是基于对认的心理规律的研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励人的积极性和目的的科学)

<2评价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作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我认为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改善管理组织绩效)

<3情感要素。即主体根据其对客体、对象的认知、评价并结合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而作出的喜欢与厌恶。(我喜欢管理心理学)

<4意向要素。即主体凭借对客体的知觉、评价、情感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倾向。(我准备学习管理心理学)

3.态度的四个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认知是态度的基础;<2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3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征:

1.对象性。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主体自身,也可以是群体。

2.社会性。这是因为任何人对任何对象的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3.个体性。人的态度固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由于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倾向,因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4.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行为的本身。

5.稳定性。态度的最终形成是主体自觉自愿地接受某些观点,并将新的观点或信息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6.系统性。人的每一种态度都指向某一特定对象,因此人对众多对象的认知就会形成系统性的态度。

三、态度的作用

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1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影响;<2态度对人的相容度的影响;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主要因素:A:社会环境因素B:团体因素C:态度系统特征因素D:个体人格因素

2.研究发现当态度具有下列任何一个特性时,就很难发生改变:

<1态度形成于幼小时期;<2态度反映出个人的价值观;<3态度能满足多种需要;<4态度中的认知、情感、意向相互协调,没有矛盾;<5某个态度长期保持一致,已转化为信念;<6态度趋向于极端。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参与改变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来的,在现代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

<1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订格”在1957年提出的。

<2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相互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情况。

<3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别,它决定于两个因素:

第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第二、失调认知的数目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1)选择其中一个因素,使趋于协调;(2)增强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是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年提出来的;三个阶段是:A、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C、内化阶段

4.学习理论及应用

<1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弗鲁姆”)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英斯科”)

<3社会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有利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代表人物是“墨菲”)

6.除了上面五个理论以外,还有“海德的平衡理论;谢尔夫与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卡兹和史密斯的功能理论”。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