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1)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2012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1)

2012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1)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九章 癔症及特定文化相关障碍(重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的后果,各种心理创伤使被压抑的性本能,通过转换机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称这类症状为“转换性癔症”。

1、今天,在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疾病分类中已经找不到癔症这个诊断名词了,原因是:

(1)癔症的原意是子宫游走,今天看来的确荒唐;

(2)人们大多认为,癔症这个字眼含有贬义;

(3)从症状学的角度看,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至少基本上描述了这类疾病的两组症状。

于是,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就代替了癔症。

二、描述性定义

1、癔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和转换两类。

2、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3、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理,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4、癔症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三、起病原因

1、精神因素

2、性格特征

(1)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鲜明,具有表演色彩,但情感体验肤浅,容易从一种情感转变为另一种情感。

(2)暗示性强。患者对外界的暗示高度易感性。

(3)自我中心。患者遇事多从自身好恶考虑,任性放肆;好吹嘘自己,显示能力。

(4)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甚至出现幻想性说谎。

3、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