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教育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教育学 >>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6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

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①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②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的重点在于讨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两种来源:决策及从事违反态度的行为。

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

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

贾尼斯对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研究结果认为:被唤起的恐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愈大,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唤起的恐惧太强烈反而会引起防卫作用,因此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反而变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决策后失调 当决策后失调与购买行为相联系时,又称为购买后失调。

怎样减小像这种购买后失调呢?人们在决事常倾各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人们认为被自己选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没有被选择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第7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重要特点:①社会测量法涉及社会性变量;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的较强的兴趣与动机;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社会测量法只是测量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在些基础上还提出了参照测量法和分层测量法。

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矩阵分析;图解分析;指数分析。

社会测量指数分析公式:

个人社会测量指数=∑j列中被选数目/(n-1)(∑:被选数目之和,n:团体成员人数)。

团体社会测量指数=相互选择数目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选择总数(可作团体内聚力指标)

例:团体10人,互选共15,团体社会测量指数为:0.3 (互选之和:C2 10=10x9/2=45)

第二节 人际吸引

吸引: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原因:(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魏斯提出了亲和对人的六种价值:①依附②社会整合③价值的保证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导⑥教育他人的机会。(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它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

魏斯以个人所缺乏的特殊社会关系为基础把寂寞分为两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寂寞常和焦虑联系在一起。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2)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3)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对成本及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因素: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及接近性(接近性是空间上的)。

与吸引有关的三个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主要与婴儿的依附有关。

第三节 亲密关系

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凯利1983)

亲密关系:当两个人彼此间的依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酬赏: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霍氏(1974)区分出了六类基本的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及服务。

成本:人际关系中所产生负性结果。

*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自我揭露是增进亲密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让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自我揭露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估性的。

描述性揭露指我们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的一些事实。如职业、住址等。

评估性揭露指透露个人的意见及感受。如自己喜欢某人、讨厌早起等。

*德勒加和格列拦克(1979)提出自我揭露的五方面作用:发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社会控制、促进关系的发展。

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与形式逐步进行时,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鲁宾认为,恋爱时的想法包括三个方面:依附,关怀,信任及自我揭露。

凯宁研究发现恋爱时的感受:有强烈的幸福感(79%)及注意力难以集中(37%)。

爱的依恋过程理论:哈扎恩认为爱情中的依恋是幼年期对父母依恋的持续。

当情侣间的关系发生问题时,有四种主要处理方式:①向对方说明:说出问题,尽力去协调,努力改善彼此的关系。②忠诚等待:被动地等待,盼望关系随时间自然改善。③置之不理:与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不搭理对方,任凭关系继续恶化。④分手:离开情侣而结束关系。

弗洛姆认为爱的基本要素有: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沃尔斯特把爱情分为两类:狂热式爱情和友谊式爱情。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