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