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通讯概述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通讯概述

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通讯概述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名称,是我国特有的,相当于西方新闻界的“专稿”、“特稿”我国早期的报纸、外埠新闻大都用邮信传递长篇的稿件,与当时的用电报传递消息的“电讯”不同,故称为“通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讯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新闻体裁之一。《辞海》对其定义为:“一种比消息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可以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写人纪事,通常用来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貌等。”

通讯首先是一种新闻体裁,它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新闻性、及时性特征,写作中也同样要交代新闻的“六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和如何。但不同的是,消息追求的是新、快、短,重在第一时间告知读者“何事”,通讯则更强调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及意义,决不会仅仅满足于概括性地报道“何事”,而更看重(如何)。相对于消息写作的平面化和程式性,通讯则有更多的自由。其结构灵活多变,可以因写作者的个人擅长而自行安排,不像消息具有基本的结构形态。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自由借用各种文学手法。在人称上,除了常见的第三人称写法,还可以用“第一人称”来表述。在篇幅上,通讯一般较长,可以详尽揭示事件发生的过程,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情感或思想,在报纸、网络上,几千字的通讯是很常见的。因此写作的时间也不像消息那样争分夺秒,而是更讲究发稿的时机和策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总而言之,作为新闻体裁的通讯除了新闻性,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文体特征。就文本来看,这种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性

所谓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材料展示的基本观点。明确的主题往往也带有明确的倾向性。所谓主题性,也就是通讯作品主题集中、明确的特性,它体现着写作者的观念、立场和写作意识。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要求真实可信。在消息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贴近现实本身、接近客观材料展示、没有主题倾向的报道。例如《也门一架客机印度洋坠毁》、《韩国总统卢武铉自杀身亡》等消息,只是告知读者这样一件事实发生了,便完成了任务。而不同立场的记者或媒体,此类报道的内容可以完全一致。但通讯不同,同样的新闻事件,通讯在报道时,必须通过对事件过程的揭示、事件性质的分析并站在一定的立场提炼出集中、明确的主题。写人要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征,写事重在体现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风貌通讯对于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报道,也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

例如: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邓家兄弟不寻常的求学路 边读大学一边当“猪倌”》通过展示当代大学生人穷志弥坚、学优品更优的典型形象,倡导新的时代风尚;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 一一走进 “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对以弘扬教育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做法提出批评,都具有明确的主题性。通讯写作,其选材无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还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都要提炼明确的主题,或从频发事故中发现深刻教训,或在普通人身上挖掘最美的人性,或于名胜风景中看到时代动向,而不能仅仅展示材料,有了主题,才有通讯。

深入性

通讯要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本质意义或深层底蕴,因此不能像消息那样做要素式的报道,必须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既要有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又要做细部的、内在的考量,既要揭示现象、发现问题,还要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2010年11月23日的《湖南日报》发表的通讯《排污权交易缘何遇冷》,对于企业排污权交易遇冷情况的报道,充分体现了通讯的深入性特点。通讯第一部分“高调启动”介绍了长沙市排污权交易高调启动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再无交易”叙述“近两年没有交易”的反常现象。在对2008年开始的3次排污权拍卖状况进行全面的报道后,通讯立即抓住事件的焦点,提出了敏锐的反思:为何在政府充分重视下,体现排污减排政策的“排污权交易”受到冷落?问题出在哪里?紧接着,第三部分便开始深入探讨并发现造成“冷落”的原因:启动时的热闹场面原来是“为了宣传的需要”,“配套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第二年第三年的冷落,由此提出亟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

深入性不仅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探讨,还表现在对于新闻事实的深入感知和体验上,《石家庄日报》2009年6月9日刊发的通讯《栾城草农敢闹海》对于农民致富精神的讴歌及农业结构调整意义的抒写,正是基于对栾城农民种草10年历经酸甜苦辣的深入感知和体验。文章大量引用人物对话,多处逼真的细节描绘,也是通讯由表及里、获得深入性常见的有效手段。

文学性

通讯写作不仅要深入事实的内部,表现鲜明的主题,通常还要借用多种文学的手段,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刻画人物的风采,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描写景物或环境,塑造典型形象等等。在经典的通讯作品中,通讯的文学性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文学手法的借鉴。二是生动的形象性。

曾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第一段写道:

雨点如断线的珠子砸在雨伞上,她的脸上、胳膊上都溅上了雨水。她招呼乘客们上车。

拥挤的人群变得有序了:他们一个个在雨伞下跺脚,脱下雨衣,折好雨伞,抖去雨水,依次上车……

李素丽接过钱,还给这位妇女甜甜的一笑。

她就是李素丽。中等身材,30多岁。海蓝色的套装整洁可体,淡妆轻抹的脸上,闪动着一双笑眼。

如果撇开整体,单独看这一段,完全可以当成一篇写人散文来读。第一段借“雨水” 写出李素丽忘我工作,有很强的画面感;第二段写“人群变得有序”,一连用了 “跺”、 “脱”、“折”、“抖”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上车的秩序,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李素丽工作的能力,而第三段的神态描写及最后一段外貌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质朴之美。

这一段对于文学手法的借用很丰富,有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外貌描写等等。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美好形象便跃然纸上,读之印象深刻。

前文所举《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 ——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一文,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院士、官员与记者语无伦次的对话,揭示一场商业炒作的闹剧。《栾城草农敢闹海》除了生动的对话和细节描写之外,还大量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把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种草致富的热闹场面比作“闹海”,把广阔茂盛的草地比作“大海”,又把农民转型种草经商比作“下海”,把政策的扶持比作“救生圈”,语言朴素又活泼,既刻画出了农民乐观的性格形象,也表现了新政策下农村经济的活力。

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则以抒情散文的笔法,记述了伟人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的经过,以下是该文的节选: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邓——小——平

------ 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通讯叙述生动,情景交融,以浓墨重彩绘出伟人“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感人至深。其中“飞机盘旋” 一节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更是渲染了伟人离去的哀痛。

当然,通讯作为新闻体裁,对文学手法的借鉴是有限度的,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通讯写作不可突破的底线,这也是借用文学手法写作通讯的前提。

通常情况下,人们按照报道的内容,对通讯进行分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其中工作通讯主要用于报道实际工作的进展状况和经验教训,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意识,在写作上,与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有相近之处。风貌通讯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概况和发展变化,或介绍旅途见闻、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的通讯。其题材多样,写法灵活,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周恩来的《旅欧通信》、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等都可以看作风貌通讯。但写作时要注意的是,风貌通讯是通讯中散文化色彩最突出的一种,但不是游记散文、写景散文,新闻性是其与文学作品的界限。

接下来我们分别谈谈最常见的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的写作。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