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

1.管理必须做好人的工作,这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书P9倒数第5行。)

2.有组织就有管理,因为组织的存在需要协调内部成员的活动。(书P10第三段第2行。)

3.科学管理是充分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前提。(书P11倒数第6行。)

二。多选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有五点。(书P4)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的表现——有两点。(书P4第三段第2行。)

3.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特点——有四点。(书P5倒数第3行。)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有六点。(书P8倒数第二段开始。)

5.现代管理学具有的新的特点——有四点。(书P17)

6.现代管理学的内容——有五点。(书P18倒数第6行。)

7.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有五种。(书P26)

三。简答

1.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有六点。(书P8倒数第二段开始。)

2.法制化管理的表现——有四点。(书P9第三段。)

3.管理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中,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不可缺少的要素。(书P11倒数第12行。)

4.管理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书P12第11行。)

5.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书P15第二段。)

6.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书P20)

四。论述

1.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有六点。(书P8倒数第二段开始。)

2.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书P10)

3.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书P22)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手段

简答题:

1.法律手段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几点

2法律手段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3.简述经济手段的功能

4.简述思想教育手段的功能

5.简述运用思想教育手段,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六章:目标管理

简答题:

1.目标的性质,可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2.要使目标合理、有效、就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目标展开主要表现为哪些环节

4.“目标管理”这一方法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论述题:

1.目标管理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七章:组织概述

简答题:

1.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哪些是部门划分应当遵循的原则

2.组织设计的内容

3.在组织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简述命令统一原则

5.简述扁平结构的优点,直式的缺点

6.组织变革主要从属于两大目标,分别是什么

论述题:

1.委员会制的管理组织形式具有哪些优点

2.简述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第九章:信息管理

简答题:

1.管理信息在管理中作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3.管理信息系统正在给管理带来哪些革命

论述题:

1.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第十章:财务管理

简答题:

1.所有的组织都有着这样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

2.哪些方面的措施可以看作是财务管理的一些制度性措施

3.财务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有

4.组织的预算管理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5.支出管理需要努力做到几点

6.财务监督方法和具体应用

7.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8.财务监督的目的有

9.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

论述题:

1.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预算单位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及及结果,具体表现在

第十一章:决策

简答题:

1.为什么说预测和决策的关系十分密切

2.决策具有哪些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决策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4.决策树的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分别是哪些

论述题:

1.现代决策程序一般分为八个步骤

第十二章:计划

1.为什么说计划与决策的关系十分密切

2.计划作为一种管理功能,具有哪些特点

3.计划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在管理中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4.计划工作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制定计划的程序大致有哪些

6.制定计划的要求

第十三章:指挥

1.“下达目标任务”,通过与下属的直接接触,准确把握几点

2.指挥中的授权方式主要有几种

3.指挥者在权利分配时,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4.如何有效地运用指挥方式

5.坚持指挥原则,是指挥者的指挥活动有效合理的保证,分别有几种

论述题:

1.指挥的内容,有哪些

第十四章:协调

1.协调有哪些特点

2.沟通的类型

3.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有哪些

4.有效协调必须遵循几个主要原则

5.有效的沟通应注意几个方面

6.选择协调的方法

论述题:

1.在管理实践中,协调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几个方面

第十五章:激励

1.人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哪些

2.“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其主要观点

3.对行为的引导,分别有几种

第十六章:控制

1.为什么说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与管理的计划职能联系在一起的

2.简述控制的作用

3.简述控制是主管热闹员强制性的领导行为

4.最为基本的传统控制方法有哪些

5.简述现代控制的方法

论述题:

1.简述控制的内容有哪些

2.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中最为需要加以注意的有几个方面

第十七章:管理的环境、创新和国际化

1.环境影响着管理,甚至决定着管理,具体地说,表现为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创新管理的成果为维持管理的成果相比

3.国际化管理在组织结构上的新特点主要是采用哪些组织形式

论述题:

1.国际化的管理是对“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的否定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多选

1.早期行为时期的主要变化——四点。(书P48第三段第3行。)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书P49第二段。)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大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群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决策理论学派,数量学派。(书P51倒数第11行。)

4.权变理论可从六方面加以考察:组织规模,组织中人员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组织成员的技巧、能力、志向、兴趣及个人性格,目标的一致性,决策层次的高低,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书P55第二段倒数第7行。)

二。简答

1.官僚制的基本特征——六点。(书P45倒数第7行。)

2.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书P46)

三。论述

1.梅奥的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三点。(书P47第二段。)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则(划一句:第二节的管理的系统原则比较重要)

一。单选

1.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成分,它是系统形成的基础。(书P64倒数第三段第1行。)

2.结构是指系统内诸要素的有机形成或排列秩序。(书P64倒数第二段第1行。)

3.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书P64倒数第一段第1行。)

4.活动是指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书P65第二段第1行。)

5.信息是指系统中被认识和理解了的内容,表现为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活动、环境等存在方式或动态的表述和这种表述的传播。(书P65第三段第1行。)

6.环境是指处于系统边界之外并和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有所事物。(书P65第四段第一行。)

7.当效益站在系统之外作出效益评价时,强调的是对它的环境的有益程度。

二。多选

1.人的因素对于成功管理的意义——有五点。(书P60第一段。)

2.民主的管理方式的作法——有三点。(书P61倒数第一段。)

3.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有两点。(书P68第二段。)

三。简答

1.“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书P59第三段。)

2.对于现代管理来说,系统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三点。(书P70第二段。)

第四章管理道德

一。单选

1.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书P81倒数第6行。)

二。多选

1.管理系统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有四点。(书P84第三段。)

2.管理人格的几个方面——有四方面。(书P95第二段。)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手段

一。单选

1.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权威,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关键。(书P120第4行。)

2.经济手段是一种利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采取的物质刺激的方法。(书P121第一段第3行。)

3.利用经济制约关系,便于实行分权的组织管理。(书P127倒数第3行。)

4.一个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组织实体。(书P128第二段第2行。)

5.思想教育手段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要靠宣传使人们了解、领会,靠教育使人们自觉执行。(书P131倒数第一段。)

6.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手段从属于管理目标,根源于系统运行的客观需要。(书P133第三段。

二。多选

1.管理者在运用行政手段时注意要做到——有四点。(书P112第二段。)

2.法律手段主要特性——有五点。(书P116第二段。)

3.使用法律手段要注意的几点——有四点。(书P119倒数第二段。)

4.经济手段按运用范围不同的分类: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书P121第二段。)

5.经济手段管理中,通过哪些形式进行:工资,奖金,罚款。(书P121倒数第4行。)

6.经济手段的优点——有三点。(书P127倒数第二段。)

7.运用思想教育手段从哪几方面着手——有四方面。(书P135)

三。简答

1.行政手段的功能。(书P109倒数第二段。)

2.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书P135)

第六章目标管理

一。单选

1.目标是通过计划工作来确定的。(书P138第3行。)

2.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使组织目标明确性和具体化。(书P138第7行。)

3.组织目标是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书P138第二段第4行。)

4.目标为管理人员提供了衡量成就、评估绩效的依据。(书P144第三段第1行。)

5.当一个组织确定其目标时,上级的要求就是它的基本依据。(书P145第4行。)

6.主观条件:人力,财力,物力是确定目标的基础。(书P145第10行。)

7.客观因素: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都是确定目标的约束条件和客观基础。(书P倒数第二段第6行。)

8.把主观需求和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是确定目标的基本方针。(书P145倒数第二段第7行。)

9.目标分解是把系统的整体在纵向,横向上分解。(书P150第1行。)

10.对策开展是实现目标的保证。(书P150第二段第1行。)

11.明确责任要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按层级逐级落实,建立起目标责任体系。(书P150倒数第二段第3行。)

12.尽可能做到某个目标只属于一个主管或一个部门,对需要跨部分配合的目标也应明确谁主谁从。(书P150倒数第二段倒数第2行。)

13.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就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书P153倒数第二段第3行。)

二。多选

1.目标的性质——有六点。(书P140)

2.组织目标的作用体现——有四点。(书P143第三段。)

3.上级的要求——三点。(书P145第2行。)

4.确定目标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四步。(书P148第二段。)

5.目标展开分为哪些环节——三个环节。(书P149倒数第二段。)

6.目标分解的要求——有三点。(书P150第3行。)

7.目标管理的内容——有三方面。(书P152第二段。)

8.目标管理的优越性——有四点。(书P156第三段。)

三。简答

1.目标的性质——有六点。(书P140)

2.目标的作用——有四点。(书P143第三段。)

3.目标展开分为哪些环节——三个环节。(书P149倒数第二段。)

4.目标管理的内容——有三方面。(书P152第二段。)

第七章组织管理

一。单选

1.直线型组织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但有时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书P163第2行。)

2.组织管理不管以部门制还是委员会制的形式出现,都是实现组织职能的前提条件,而组织中权利的分配和运作则是实现组织职能的基础。(书P168倒数第1行。)

3.所谓组织设计,就是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规划。(书P169第二段第2行。)

4.组织面临的环境越复杂,其组织结构就愈趋于分权。(书P170第一段第6行。)

5.人员的数量在某种意义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书P170倒数第4行。)

6.组织技术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书P171第二段第5行。)

7.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不同部门之间的活动的差异性也就越大,组织协调的问题也就越突出。(书P172第二段第7行。)

8.组织的设计,需要分工合理,协作规范。(书P173第二段第5行。)

9.现代管理理论把分权和集权结合起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权力混合体制。(书P174第二段倒数第4行。)

10.努力扩大管理的宽度。(书P177第二段第1行。)

11.管理宽度的弹性较大,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管理宽度可能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同一组织的不同层级上,管理宽度也是不同。(书P178第五段第1行。)

12.组织的变革必须来自上层,自上而下才能推行。(书P185第二段第8行。)

二。多选

1.部门制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有四点。(书P166倒数第5行。)

2.委员会制的优点——有七点。(书P167第三段。)

3.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五点。(书P169倒数第二段倒数第1行。)

4.组织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点。(书P172第二段第2行。)

5.集权的缺点——有两点。(书P174第二段倒数第9行。)

6.分权的优点。(书P174第二段倒数第7行。)

7.扁平结构的优点——有七点。(书P176倒数第7行。)

8.直式结构的缺点——有五点。(书P177第一段。)

9.影响管理宽度最为重要的因素——有六点。(书P177倒数第三段开始。)

10.组织变革主要从属于两大目标。(书P179倒数第一段。)

11.组织变革的原因——有四点。(书P182倒数第二段。)

12.组织成员抵制变革的思想问题原因——有四点。(书P185倒数第二段第5行。)

13.组织变革的策略——有四点。(书P185第二段第5行。)

14.推动组织发展,组织变革应当做到——有二点。(书P186倒数第一段。)

三。简答

1.组织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点。(书P172第二段第2行。)

四。论述

1.委员会制的优点——有七点。(书P167第三段。)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日益成熟,对人类社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突出。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一)管理思想的萌芽

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自然劳动分工思想2.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3.为了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

原始社会条件下的管理思想带有很大的自然性:1.个人联系在一起2.一种偶然出现的现象,随着这种思想主题的消失而消失3.不是经过学习获得的。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中国鼓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是防御系统,它是一个多层级的管理系统,命令自上而下层层下达,信息由烽火台传递。

道、天、地、将、法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并强调它们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中古古代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二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任人支配。

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管仲由国家控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荀子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上下俱富”,富民视为富国的基础。

司马迁的善因论,即“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三)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行政管理思想

汉莫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埃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设立宰相职务,从而把神权和世俗权利区分开来。

《政事论》成为印度公共行政管理的奠基之作。

2.生产管理思想

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首推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

威尼斯造船厂

希腊学者瑟诺芬曾对劳动分工作了如下论述: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3.教会管理思想

罗马天主教会也许是西方文明史上最持久而有效的正式组织。罗马教廷,几乎就是一个复杂的政府组织。

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主要指西欧资本主义革命之后,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而提出的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自觉地研究管理行为及其规律。

问:近代西方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是?

答:1.机器大工业的需要——机器大工业促成生产领域的这些变化,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对管理理论的产生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形成准备了人力条件。

2.市场竞争的需要

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处理好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4.阶级斗争的需要。

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1)技巧(2)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

首次提出了关系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

(1)巴贝奇更全面、更细致地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2)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加理论分享制度。(3)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节约》一书中,以数学家的眼光。

5.安德鲁?尤尔

英国医学博士出身,以管理教育的先驱而著称。尤尔的思想对潘迪有较大影响,后者又对管理大使法约尔产生了直接影响。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

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

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几总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在管理思想上,泰罗被誉为是“科学管理之父”。

1.科学管理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从而用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管理者个人的主观判断与经验。正是泰罗理论的出现,才使人类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

二、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成为所谓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区分了经营和管理②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法约尔认为,计划是最总要的管理职能)③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④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

三、管理组织理论

问: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答:①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②归纳了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⑴权利与责任使之合法化⑵等级体系⑶通过考试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⑷实行任命制⑸必须是专职的⑹职务活动

③概括了官僚组织的结构(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体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层。)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早起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

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

早起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本意是确定照明同工作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结果只有士气、监督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原因得到了肯定,从而确定了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问:梅奥等人的观点,主要有?

答:①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物质条件的变化并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等人创立了“社会人”假说,不仅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期望得到满足。

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梅奥等人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使职工在生理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③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讲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割断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而非正式组织讲求的是情感。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防碍管理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于工人之中,而且存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之中。

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理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人性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裁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

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与企业管理直接相关的“人性”问题的理论,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有关领导方向问题的理论等。

问:后期行为科学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哪些?

答: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⑴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⑵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依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⑶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⑷人的需要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⑸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问题,开展具体管理活动。

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把多种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的存在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作用。

③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公式表示为:M=V?E,M代表激励力量,V代表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而E代表可能获得该价值的概率。

④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理论是以对人性的错误看法为基础的,这种理论把人看作是天性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不诚实和愚蠢等。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X”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只有“Y”理论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

⑤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为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大类。他们以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程序欧低到高;以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程度由低到高。纵横两轴各分为九格,最有效的领导方式,称之为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

一、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美国学者孔茨首先注意到了这种学派林立的状况。他在1961年写的《管理理论的丛林》,学派有六个,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群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量学派。

问:分别分为以下几个学派?

答:①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任务有美国的哈罗得?孔茨和西里尔2奥唐奈,强调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首先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管理职能,其次对管理职能逐项进行研究。

②经验主义学派——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是其代表著作。

③社会系统学派——社会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他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所著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938年。巴纳德被誉为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其主要贡献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作出了全面分析。巴纳德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⑴协作系统⑵分析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内的信息交流⑶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巴纳德则是从下到上解释权威。⑷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ⅰ信息交流ⅱ个人努力ⅲ规定组织目标

④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西蒙和马奇。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组织》和《管理决策新科学》。

⑤系统管理学派

⑥权变理论学派

二、现代企业文化理论

现代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兴起于美日经济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则

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

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效益原则是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节管理的人本原则

一、人是管理的目的

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机智,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X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假设之上的,Y理论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假设之上的,Z理论则试图超越人性“善”还是“恶”的问题。

问:关于“人是手段”还是“人是目的”的争论,已经了有明确的答案——“人是目的”?

答:首先,“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具体地说,关于“人是目的”的共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同:其一,人作为目的是一个客观目的,其二,人作为目的又是一个普遍目的。

其次,“人是目的”的观点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

第三,“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二、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问:为什么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答:管理关系主要是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管理应当“以人为中心”。

问:为什么管理思想要以“以人为中心”?

答:首先,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其次,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尽可能充分地调动人的能动性。

第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权利的管理,它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

三、重视人的需要

重视人的需要是一切成功管理的钥匙。

问:在管理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引导人的需要去实施对人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管理。

第二、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

第三、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

从本质上说来,重视人的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体现。

第二节管理的系统原则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成分,它是系统形成的基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各种要素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其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结构——指系统内诸要素的有机联系形成或排列秩序。

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它能体现了体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关系。系统的功能取决于过程的秩序。

活动——指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系统的“活动”是绝对的。

信息——指系统中被认识和理解了的内容,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和这种表述的传播。信息是任何系统有序运动的前提条件之一。

环境——指处于系统边界之外和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所有事物。环境的性质和内容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任何系统,都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

二、系统的特性

对于系统,可以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问: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都具有哪些特性?

答: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综合,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而是一种质变。

2.层次性——系统和要素是相对的,系统是由子系统所构成,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些要素的变化。

3.动态性——系统是运动着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4.开放性——环境也只不过是更高一层次的大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流,这就是系统的开放性。任何有机系统都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得的能力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时,系统才能克服熵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壮大。系统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对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那就是改善环境。

三、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

问:为什么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

答:首先,任何一个管理系统的设置、功能的设定,都是服务于目标的,而且在运行过程中,目标具有决定管理活动方向、性质的意义。

其次,组织是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成方式。一切生产活动是一种组织活动。组织力量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力量,也是一种大于个人力量之和的整体力量。

管理系统的装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四、坚持系统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们就把系统的观点引入管理学。

20世纪中叶以后,就客观要求现代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否则仍然演戏小生产时代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去从事现代管理工作,必然会给管理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问:对于现代管理来说,系统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答:首先,现代管理要追求成功、追求效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对整体地认识和把握。

其次,要把整体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据此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

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效的协作。所以,从整体要求出发,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的组织综合,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这就是系统原则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

问:在管理活动中,坚持系统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答:1.具有全局观念。

2.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

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的系统原则——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根据系统的观点去认识管理系统和指导管理活动,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去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

第三节管理的效益原则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合目的性结果。

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果的概念侧重于主观的方面,强调合乎目的的程度,效率的概念侧重于客观方面,判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而效益的概念则要求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同意中来进行判断,造成这种结果的系统之内,它是指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在系统之外,造成的这一结果对它的环境的有益程度。

问: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实际经济利益。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求经济活动产生效果;第二,得到实际利益。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有益效果。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思想效益、文化效益等等。所以,广义的社会效益是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狭义地讲,社会效益是指经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现代管理学所讲的社会效益一般都是指这种狭义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不一样的。

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当从全局出发协调两者的关系,但是基本的原则是让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在不同的社会中,追求效益的目的是不同的。

二、效益的根据

效益的友劣高低是成为衡量管理效果好与不好的基本标准。

问:管理的效益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1.取决于管理者,因为管理者是管理主题,居于主导地位,起核心作用。

2.取决于管理对象。现代管理的对象是由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其中,人是最重要的。

3.受管理环境的影响。影响管理效益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4.从根本上来看,管理效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管理效益的诸多因素,对于实现管理效益的目的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首先,提高认识。其次,认识到人的因素对管理效益的意义。第三,使管理者树立开放的管理观念。

三、坚持效益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必须把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作为管理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克服一切忽视效益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把追求效益作为管理活动的准则。

问:为什么说管理者必须重视效益?

答: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传统的管理是以高效率为主导的,极力追求速度和数量而不计成本,即使注重成本核算,也只是考虑可以计量的经济成本,及其社会价值则是很少考虑的。

2.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取胜。

3.人类利益的趋同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为主导。

问:为什么注重管理效益?

答:注重管理的效益,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

问:怎样提高管理效益?

答:首先需要注重科学的管理。其次,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加强科学的管理与发展科学技术在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第四章:管理道德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题,因而,也是管理道德的主题。

管理道德就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管理道德可以通过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教育建立起来,管理者自我的个人修养是关键。

第一节管理道德概述

一、道德与管理道德

道德——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形成管理道德的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的信念以及习惯的里,来评价和影响人们的各种活动。

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其内容:一、行为规范。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管理道德具有调整管理关系、规范管理行为的特殊性。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习题,是通过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提高管理效益。

问:管理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答:第一,规范对象的特殊性。这种内在于管理者的规范和制约力量,就是管理道德,是一种专门规范和制约管理者的职位责任感和职权意识的道德。

第二,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管理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以及管理者之间的特殊的职业联系,管理道德是抓满门调整管理关系的道德,它促进着管理关系和谐。

管理道德的出发点是管理系统的整体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一切管理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因而也是管理道德的最高标准。

二、管理道德的客观根据

问:人际冲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答:1.管理者之间由于认识不同造成的冲突。

2.利益上的冲突。

3.管理中的机构性缺陷造成的冲突。管理系统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层组织缺少自主权;二是自我膨胀;三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四是规章制度混乱。

4.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冲突。

道德也恰恰能够担负起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却决不造成冲突的角色。也就是说,管理道德在管理关系的调整中,只发挥正的功能而决不产生负的功能,任何时候,道德都不会成为人际冲突的根源。

问:管理道德能够在调节管理系统中人际冲突时发挥作用,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答:第一,公正性的要求。公正性作为管理中人际关系道德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均衡的要求。贡献与包周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彼此对应。(2)平等的规定。在人际关系道德调节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管理中的工整,管理系统中生成正气,管理关系就能够逐渐地变得和谐。

第二,合理的功利要求。所谓功利,就是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只有那种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的,才是合理的功利。从这种合理的功利出发,对管理中人际关系进行道德调节。管理道德正是建立在承认组织成员梨园要求合理性的基点上的,实现一切合理的利益要求的最大化。

三、管理道德的功能

问:管理道德的功能具有多种多样的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1.管理道德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

2.管理道德评价是考察和遴选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道德评价往往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进行的,但管理系统也可以把它变成一种组织行为,。管理道德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促使管理者内心道德信念的建立和健全。

3.管理道德为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与规章制度、法律条文相比,管理道德并不明确规定管理者的行为细节,它所作出的只是一种原则上的价值导向。

4.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5.促进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化。管理道德则可以使这种利益追求升华为一种有道德的人际关系都必须首先反映在管理者的心理上,然后才能外化为有道德的行为。

第二节管理道德的内容

一、有道德的管理者

做有道德的管理者,是对每一个从事管理湖动的管理者的职业要求,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管理者。

问:做一个有道德的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答:1.在下级面前,应以身作则1.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级别管辖的内容?

3.简述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意义?

4.逮捕的条件是什么?

5.附带民事诉讼成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及意义?

6.侦察的概念的内容及其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7.简述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8.试述上诉人的范围?

9.死刑复核的具体任务及其意义?

10.认定和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罪在事实方面应达到的证明要求。

2.密切联系部署,虚心听取下级的批评意见

3.加强管理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是相辅相成的。

4.肯定部属的成绩

5.正确运用情感激励。管理系统的内聚力来源于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归属。

总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道德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道德关系,它是基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正是这种道德关系,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存共荣的道义基础。

二、管理道德规范

[color=#0000ff]规范——[color=#0000ff]指那些对人际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所作出的规定。

[color=#0000ff]道德规范——[color=#0000ff]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

管理道德规范是管理道德得以实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问:基本的管理道德规范有以下几种?

答:1.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3.实事求是;4.团结协作;5.尊重人才

三、管理人格

[color=#0000ff]管理人格——[color=#0000ff]管理者的人格,是管理道德的最高实现,是管理规范在管理者心灵中的内化,表现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综合。管理人格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达到一种道德自为的境界。

问:如何把握管理者的管理人格?

答:1.自觉的责任意识;2.真诚的服务意识;3.清廉为公的追求;4.主持公正、维护正义;5.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无论职务高低、权职大小,在管理人格上是平等的和相同的。

第三节管理道德的形成

从管理者个体的角度来看,管理道德的形成可以大致概括为管理道德评价、管理道德教育和管理者的自我完善这样三个阶段。

一、管理道德评价

管理的道德评价——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其目的是要帮助管理者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以求扬善扬恶,改善管理系统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道德评价是具体的,是针对管理者的具体的道德行为的。

挂尼龙道德评价首先是管理者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善恶评判。

管理者的自我评价促使管理者的道德自觉。

自我道德评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有在相应的社会评价中,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社会评价,可能是来自于管理系统之中的其他组织成员的评价,也可能是来自于管理系统之外的那些与管理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的评价,主要以舆论的形式存在。

问:作出这种评价必须以促进管理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为目的。

答: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2.目的和手段的统一;3.选择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统一。

二、管理道德教育

管理道德教育——指为培养管理者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管理人格而对其进行的宣传教育,从而对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

管理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管理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其过程包括提高管理道德认识、陶冶管理道德情感、锻炼管理道德意志、坚定管理道德信念等环节。

提高管理道德认识,是管理道德教育的基础。

管理者的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和深厚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使管理者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坚定性和一贯性。

三、管理者的自我完善

管理者的道德自我完善是管理者个人人生修养的过程。

自我完善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学习的问题。

人生修养的奥秘在于磨练。

问:学习和磨练都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是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意识的体现。

答:1.意识到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它是实施自我完善的前提和起点。

2.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

3.坚持按管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持之以恒

第五章

行政手段的性质和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随机性、无偿性

行政手段的功能

1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使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获得系统整体的功能,从而使组织上层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

2运用行政手段,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的特长

3在一切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是比较简单的手段,但却是最为基本的手段,行政手段的运用是一切其他管理手段的基本保障。

行政手段的运用

1由于行政手段以权威作为支柱,是一种权利支配活动,往往表现出集权的特征,对于调动各个组织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非常不利的。

2组织的命运往往维系于最高一级,甚至维系在最高领导层的一些人或一个人身上。

3容易强化组织权威,拉大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从而助长官僚主义的滋生。

4割断组织各个层次上的横向联系,使横向沟通无法进行。

科学合理的使用行政手段:

1突出目标导向

2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

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

4权责一致

法律手段的性质和特征: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可预测性

法律手段的功能

1可以保证社会运行和组织内部的必要秩序

2能够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

3对管理系统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4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法律手段的运用:

1法律的内容要与整个社会和组织内的道德舆论水平相适应

2要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3要有有效的法律机构和体系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4要根据客观事务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而适用的法律调整方法

经济手段的性质和特征:调节性、灵活性、平等性

经济手段的功能

1对于管理系统来说,经济手段的运用,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

2运用经济手段的管理往往是最富有弹性的管理。

3……还可以促使健康的人际关系生成。

经济手段的运用

1优点:

1)能够较好的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

2)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组织的工作成效显著。

3)便于实行分权的组织管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缺点:

1)容易产生单纯追求财、物的思想和拜金主义

2)容易导致利益目标的分散和混乱,增加互相矛盾的现象。

3)从宏观管理角度看,经济手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思想教育手段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

1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因为它不仅是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其他管理手段的实施也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

2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内容及其丰富,它担负着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健全民主、法制和纪律意识,造就尊重人、理解人、负责任、有作为的品德。

特征: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

思想教育手段的功能:

运用思想手段可以在保证管理系统围绕其总体目标运行方面提供支持。可以增强其他管理手段的功能,使运用其他管理手段能够得到被管理者的积极配合。

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

1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2做到关怀体贴下属,以情感人

3自觉地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

4在管理系统中,树立正气,创立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第六章

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环境层目标2组织层目标3个人层目标

目标的性质:客观性、层次性、多样性、网络性、时限性、可考核性

目标的作用

1为组织指明方向

2具有激励作用

3具有凝聚作用

4是组织考核的依据

确定目标的原则

1要把关键性目标与目标的全面性结合起来

2要把目标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3要把目标的科学性与预见性结合起来

确定目标的步骤

1全面搜集情况,掌握内外信息

2提出目标方案

3评价目标方案

4选定目标

目标的展开的环节:

1目标分解

2对策展开

3明确目标责任

新型的管理制度内容:1注重工作的效果2注重管理的综合性3建立目标责任制

目标管理的特点

1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

3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

4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步骤: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目标的实施3进行目标考核

目标管理的要求

1目标管理看起来简单,需要对目标管理整个体系做耐心的解释工作。

2目标管理拟定各级主管人员要有必要的指导方针。

3主管人员必须认真理解组织的宗旨、使命,认识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依据科学的程序来确定目标。

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越是短期的目标越便于实施和考核,长期目标是无法体现出目标管理的优越性的。因此主管人员要特别注意防止目标管理变成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时时把握从长期目标的角度去制定目标管理的目标这一方针。

5目标管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稳定性。注意把握目标的明确性、稳定

第七章

组织的结构:1直线型组织2职能型组织3直线参谋型组织4矩阵型组织

组织职能的发挥:

1部门制遵循的原则:1)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

2 )部门划分应有弹性,不可僵化

3)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

4)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达到平衡

2委员会制

优点:1)通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在解决问题时有可能运用更多的经验,听取根多的意见,从而减少决策失误。

2)委员会不仅防止了由于职权过于集中于个人手中可能带来的滥用职权、决策失误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在纠正某些错误时起到监督和遏制的作用

3)了解到各方面的要求和希望以及矛盾冲突的存在

4)由于委员会的讨论能比较充分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整体上的统一和团结,同时也向各个方面强调了对集体决定的责任感和忠诚感

5)参与管理,有利于动员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6)委员会的工作开展有利于从特定的角度训练、培养和考察人才,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处理更高一级问题的才能;而且,又避免了由于正式晋升和罢免一些成员的职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政策上的难题

7)有些委员会是特地为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设置的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1组织环境2组织战略3组织规模4组织技术5权力体制

组织设计的原则

1任务和目标原则

2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命令统一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职、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6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的原则

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1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

2所面对的问题的种类

3授权

4使用标准程序的程度

5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6组织文化的凝聚力

组织变革从属两大目标:

1使组织适应环境,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发展

2改变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交往手段和彼此联系的方式等

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组织的变革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

2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

3以人为重点

组织变革的原因:1频繁的决策失误2组织成员间沟通不灵3管理业绩长期不理想4缺乏创新

变革的方案:

1打破原状,抛弃旧的一套,断然采取全新的办法

2采取逐步改革的办法

3采取系统发展、统筹解决的办法

变革的策略:1选好时机2明确从何处着手3弄清变革的范围和深度4始终把握组织变革的目标

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思想问题:

1不确定感2缺乏理解和信任3害怕失去既得利益4对变革的内容、方式等有不同看法

第八章

人事管理的特征:时效性时代性能动性重复开发性

在现代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它与管理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2它与管理是组织长盛不衰的保证

3它与管理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4它与管理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管理者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

1确保命令的一致

2减少管理环节

3促进一切组织间的沟通联络,自觉地运用管理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沟通联络,促使管理系统上下左右处在动态地协调状态。

4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管理系统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一致,取决于管理系统目标的明确和组织成员的认同:

1指明管理目标2需要认真解释目标3积极协调目标

优秀管理者还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1善于不断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

2善于体察和引导组织成员的工作目的

3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善于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思想工作的手段去管好人和用好人

人员选聘的意义:

1满足了组织发展对人员的需求

2是确保组织人员具备较高素质的基础

3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组织的稳定

4它的过程也是组织树立自身形象的过程

人员选聘的原则:1效率优先原则2双向选择原则3全面原则4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人员选聘的途径:1内部选聘2外部选聘

人员考评意义:

1人员考评是组织对人选聘结果加以检查的基本依据

2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

3对组织进人员行培训的基本依据

4确定人员的晋升与报酬的基本依据

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全面考评原则3公正公开原则4激励原则

绩效考评的要求是:1考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要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3考评工作要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对素质考评的要求是:1指标要客观2方法要可行3结果应反馈

人员培训意义:

1人员培训是实现人事和谐,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2培养人才、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3增强组织中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

4树立组织文化的有力杠杆

原则:1学以致用原则2全面培训原则3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原则4严格考评和择优奖励原则

第九章:信息管理

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管理者对系统的有效控制,都必须依靠来自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

实际上,一切有效的现代管理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管理。

第一节管理信息

一、信息

信息是一定的客体传达给人并被人所理解和认识了的内容。信息是以语言、数据、图象、文字以及其他符号等等为载体的。

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在对两者的沟通中才能表现出来,能否通过信息载体对信息作出正确的解读,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信息更多地取决于它的接收者,因为只有能被接收者接受到并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信息,否则,就不是信息。

信息是对某一事件的直接解读,而意识则是在这种解读之外增加了主观判断的内容。

信息是作出判断的前提,而感觉和意识是判断的结果。

信息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管理信息的概念

管理信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信息,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沟通和协调的介质。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中,管理者都是借助于信息来实施其管理的。

信息流是物质流的表现和描述。

管理信息对于现代管理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流反映了物质流;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流来指挥、控制物质流。

信息成了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前提,同时又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信息的流动来自两个方向:系统之外,称为外源信息流;另是在系统内流动的,称其为内源信息流。

内源信息是比外源信息更为复杂的信息流,它对管理的成败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信息的类型

管理信息在形式上是极其多样的,在内容上也是极其丰富的。

一切在管理活动能够中发生作用的信息,都是具体的信息,每一个的信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特定的内容。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分类是根据信息的功能作出的,它们主要包括战略计划信息、管理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

问:管理信息的类型?

答:1.战略计划信息。战略计划信息主要是指那些关系到管理系统高层决策的外源信息。制定战略计划需要大量的关于系统环境的信息。

2.管理控制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主要是指那些影响管理控制过程的内源信息。管理控制需要三种信息,即责任中心计算的成本、直接计划的成本和全面计划的成本。

3.作业信息。作业信息是有关管理系统日常活动的信息,它包括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程序性的信息。

四、管理信息的作用

千差万别的管理系统之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长,那就是它们都是管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系统。

信息是一种粘合剂、一种纽带,是一切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生命力的所在。

问: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答:1.管理信息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决策和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科学的决策与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过程的信息资料为依据。决策往往是以预测为前提条件,而预测即使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信息。

2.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控制的依据和手段。

3.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管理学声把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各项工作中的环节、过程称做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信息是组织的有序程序的标志,是系统组织性、确定性的度量。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管理者提供其所需信息的系统。

最古老的信息系统可能存在于军队中。

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三种功能?

答:1.确定信息需要

2.搜集和处理信息

3.促使信息得到使用

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是一样重要的。

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子系统:数据的收集、整理系统、输入系统,加工系统,传输系统,检索系统,输出系统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看,它主要包括人员、设备和数据。

“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名词是在管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

有了管理系统也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现在人们往往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决策支持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处理。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强弱。

3.信息的存储。选择信息存储介质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考虑体积小、容量大、失真度低、保存时间长的同时,力求经济、方便。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输出。信息输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1.手工操作系统

2.机械处理系统。机械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

3.电子系统

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自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问:现代管理者在建立一个管理系统时,都能够重视建立起作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因为?

答:1.首先,对信息的需求

2.其次,内部沟通

3.再次,现代技术提供了可能。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舞曲正在于此,许多人总是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计算机,甚至将之称作计算机系统。

运用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建立这个系统的条件:1.计算机等设备2.培训人员3.应用软件

问: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答:1.从实际出发

2.准确

3.及时

4.信息量要适中

管理信息系统仅仅是向管理者提供决策与管理信息的系统,它不能代行决策和管理职能。

一般说来,建议应当包括多重备选方案,不应当是惟一的方案。

避免作出读管理者有倾向性的引导。

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给管理者的报告应当具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作业性要求?

答:1.应当简洁明了

2.通俗易懂

3.突出重要

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最为困难的是获得高质量的信息。

二、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真正革命性的变迁是以计算机的使用为标志的。

问: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答:1.1946年,第一太计算机问世。1954年开始,计算机被用于商业数据的处理,这就是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起点。负责管理信息系统的人常常是一个组织中的财务总监。

2.1965年—11979年间,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扩展到能为管理和作业活动提供辅助信息。

3.整个80年代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结果是将原先专门的数据转变成了一个信息支持中心,这些部门不再是向管理者提供信息,而是帮助管理者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终端拥护。

4.90年代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四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交互网络的出现。

一个高度发达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会用人工智能进行管理决策。蜂窝技术的出现使网络出现新的变革。

管理信息系统正在给管理带来革命:1.改变了组织的结构

2.可以管理更多的下属

3.对辅助人员的需求也更少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现代管理者大都非常关注甚至亲自参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要坚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统一性——要求整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要统一,要制度化,整个系统各个工作环节所加工和输送的信息在语法、语意和格式上要标准化、规范化。

3.要具有可靠性。可靠性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所在。为了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首先整个系统有良好的素质,其次整个系统中配备一定的控制装置和监督人员。

4.要有相对的独立性。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

5.要注意其适应性和灵活性

6.要讲究经济效益。

设备也并不是越先进越好。

信息应当是经过过滤的切实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质量要比数量更重要,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是准确、完整、可靠

及时和有针对性的信息。(完)

第十章

所有的组织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

1资金的获取

2资金占用情况

3组织运营成本分析

财务管理的任务:1合理筹措资金2有效地利用各项资产

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以责权利的一致为其基本原则,具体做法:

1建立责任单位

2确定责任指标

3考评业绩,联责计酬

财务管理的一些制度性措施:

1在组织编制预算时,需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2在下级单位对上级主管部门定期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本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尽可能地对本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和概括,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编制财务报告。

3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财务管理方法:

1财务预测

2财务计划

3财务控制

4财务分析

5财务检查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的预算管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现收支统一管理

2实行定额、定项拨款

3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支出管理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2保证基本支出需要

3对支出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管理

4严格专项支出的管理

资产管理:

A流动资产管理:

暂付款是组织在结算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资产,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款项,因而加强暂付款的管理应注意做到:

1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发生暂付款,手续必须齐全

2要控制暂付款的资金额度

3要控制暂付款的占用时间

4要对暂付款进行即使清理、结算

B固定资产管理

财务监督的涵义:

1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检查。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核、检查。

3对有关资产管理要求核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4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核财经纪律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

财务监督的目的:

1保证组织的财务活动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2促进组织的财务活动按照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原则进行,以激励其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3力求组织财务活动量入为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财务监督的手段:

A财务报告

编写财务报告时,要求:

1了解掌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的政策规定

2及时进行帐务清理,核对有关数字

3清查财产物资,确保财务报告的内容完整、数字真实、统一连贯和及时编报

B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

1促进预算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单位收支预算的实现

2……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认识和掌握财务活动规律,提高财务工作水平

4……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5通过发现问题,促进预算单位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定。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预算编制情况

2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3分析收入、支出情况

4分析资产使用情况

5分析人员增减情况

6分析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财务分析的形式:

1从内容分析来看,有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

2从分析过程来看,有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