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5)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5)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详细笔记(5)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997年)

(一)水平:

1、小口径:5% 2、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

3、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贴):13%.

(二)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4、我国社会保障承担主体、

5、我国社会保障自项目分析:

① 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60%-70%,发达国家一般为75%)

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养老金每提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115%,医疗保险浪费严重。

②社会救济

③社会福利 (比重较大)

④社会优抚

6、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分析:不平衡,不协调。

7、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行业、所有制分析。

8、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市分析。

三: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意义。

(一)西方先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规律的启示:由保障水平刚性增长带来的危机。

(二)最大问题:结构不合理

第六章 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浪潮

§6.1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不仅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保障理论长期争议的焦点。

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理论:(国家干预)政府承担全面责任的社会福利思想。→公平目标。

新保守主义经济学:自由公正与不干涉主义。→效率目标

(弗里德曼·哈耶克·布坎南)(市场)

70年代后,福利国家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一)社会保障成本太高:(北欧:40%-50%GDP)

1、人口年龄老化 2、经济下降,失业上升

3、保障水平过高 4、管理成本过高

(二)影响经济效率:

1、福利国家为追求政治目的,导致福利供给过剩,引起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动力真空。(累进税,高边际税率)

2、过高的社会保障,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热情。

(三)管理效率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服务欠佳。(英:16亿英镑)

(四)破坏社会发展:由于高福利,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与政府,这是对自立、自主与自我负责精神的破坏。

(五)社会保障制度(保险)未能随社会保障对象的变化进行调整。(灵活就业政策)

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因此,缓和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基本目标定位。因此,它将全面型的普遍福利与服务视为政府责任,经费源于财政,并舍弃了一些可能产生一定效率的做法。因此,陷入危机不可避免。他们认为,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利服务应实行市场化与自我负责,应当降低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要体现个人自主精神,必要建立自我保障意识,家族也必须为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

第三条道路=新保守主义+国家干预主义

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技术性改革+基本结构与政策调整)

(一)改革缴费与给付制度,增收节支:(开源节流)

1、增收

(1)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最直接手段)比、法、荷、英。

(2)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美:1945 3000$→1999 72600$,比利时取消)

(3)形成新税种:社会保障收入新税:遗产税(良税)

(4)某些社保项目开始收费:医疗保障:镶牙、补牙。

(5)积累制基金运营收益。

2、节支

(1)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保项目覆盖面。从普遍性原则到有选择性原则,帮助低收入者。

(2)降低支付水平:养老金:

A:改革计发办法:最高10年平均收入→退休前25年

B:改革调整机制:a、物价指数b、工资指数

(3)缩短享受年限:

养老金:提高退休年龄或缴费年限

失业保险:缩短领取期限,延长等待期。

(4)降低管理成本:

(二)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供给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美:将一些项目委托给私人机构和社会团体办理。

英:私人招标∥私人养老保险,医保的发展。

瑞典:公共服务私营化:私人医保机构。

(三)基金财务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

a、老龄化b、个人负责c、效率激励

(四)对社保体系做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1、管理上,下放权力,改统一管理为分散管理

2、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

3、应对灵活就业模式的变革

(五)促进就业以减轻社保负担:加拿大“有工作就是最好的保障”。布莱尔:“增加社会服务不增加津贴”

(六)其他改革:创新管理工具等。(法:高效卡)

§6-2 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伴随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的,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仿效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一:计划条件下的社保:

“人人平均享受”(国家保险型)仅强调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结果是随经济效率的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与负担越来越重,难以为继,造成经济效率日益低下。

二:市场体制下的改革:(投资资助型)

1、建立社会保险与社会及救济相互补充的保障体系

2、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补充+自愿)

3、增加缴费主体,提高缴费率:(个人)

4、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待遇。(65;60)

§6-3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80S:经济调整:工业化国家经济衰弱→发展中国家

国际组织建议:

1、际货币基金组织:贬值建议 2、紧缩政策:失业

二:改革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亚洲):斯里兰卡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智利、秘鲁(个人账户)

3、医疗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

§6-4 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

一:改革历程

社会保障作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制度安排,以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近10多年来,实际上处于两种制度的模式的转型阶段,即新旧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

(一)国家单位保障 (计划经济)

改革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部分;在强调国家——单位——个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下,由国家与单位共同扮演着社会保障供给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国家与单位相互依存,承担共同责任。

而社会成员被分割在各个单位(在城市里是: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在农村里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集体组织;)并与所在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联系,无偿的享受着相关的社会保障待遇。从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

(二)国家社会保障制

改革后,其发展趋势已明显的体现出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在国家——单位——个人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国家仍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构成中国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政府、企业、社团、个人)却都必须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国家通过立法凝聚 来确立社保制度。之后,通过社会化方式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