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26)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07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26)

07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26)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1)苯丙西酮尿症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一种新陈代谢障碍。大量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在体内积累,最终损害正在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或严重的迟缓、多动,以及无规律和不可预计的行为。

2)泰萨氏症是由于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遗传缺陷,即脑组织缺少脂粒酶A而引起的类脂物转化缺陷。

第三节广泛性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育障碍即儿童孤独症,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症状常在某种程度上岁以内就已明显表现出来,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一、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最早由坎纳描述。

1.临床描述

儿童孤独症都有四个症状:

(1)社会隔绝。他们会躲避所有的社会性接触,进入一种“极度孤独的自处”状态。

(2)精神发育迟滞。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会有精神发育迟滞,IQ低于70.

(3)语言缺陷。超过一关的孤独症儿童根本就不说话;另一些会简单重复他人说的话。

(4)刻板行为。他们也会抵制环境和惯例中的任何改变。

第四节破坏性行为障碍

破坏性行为障碍又叫注意缺损/多动障碍,是指在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境下,却表现出以控制不良、冲动、出格为特征的行为。最生要的两种是,注意障碍性多动和品行障碍。

一、注意障碍性多动

1.临床描述

注意障碍性多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坐立不安和注意力集中时限极短,它们反过来又会引起冲动和无序的行为。

2.临床特点

(1)严重而持续的不安;

(2)不断地持久运动;

(3)集中注意力困难;

(4)冲动、做事不顾后果。

3.治疗

(1)药物治疗。可以适当应用中枢兴奋剂。常用的治疗药物是利他林或苯丙胺。

二、品行障碍

1.临床描述(CCMD-3)

品行障碍的的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第五节情绪压抑障碍

一、焦虑障碍

1.分离焦虑是指,当要离开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时,表现出的极大的害怕和悲痛。

2.社交恐怖症

3.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六节儿童期其他心理障碍

一、功能性遗尿是指,排除了任何已知的躯体疾病以后,儿童在已学会大小便自制年龄之后,反复出现不随意的尿液排空。

二、选择性缄默是指,儿童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尽管一般情况下他们在其他场合愿意讲话。他们通常在家里正常,在学校里却少言寡语。

三、口吃是语言节律和流畅性的紊乱,可表现为音节或词语的重复,或话语的中断。

第十三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概述

一、造成成年人抑郁的三种原因包括:生理易感性、心理素质和生活压力事件。成年早期和晚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年青人的易感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的功能障碍,如注意力缺失障碍和行为障碍;老年人的易感性则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障碍。

第二节痴呆和遗忘症

1.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

2.按照DSM-IV有痴呆的诊断标准,除了健忘,患者至少要表现出以下认知障碍中的种: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或者丧失执行能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