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_理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理学 >> 2013年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

2013年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二章:个体行为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

a、组织中人的行为特征受到遗传、环境、情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b、影响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同伴和学校、文化和新闻媒体等方面。

第二节:人格理论与人的行为

a、从管理的角度上说,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b、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环境、情境。

c、人格特质是一些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

d、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

e、大五人格:外倾性、随和型、责任心、情绪稳定型、经验的开放性。

f、一些人格因素是组织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它们是: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以及A型人格。

1、控制点: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称为内控者;有人则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控,认为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均是运气和机遇的作用,称为外控者。

2、A型人格:这种人倾向于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并长期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他们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A型人格表现为:

①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

②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

③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④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⑤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

B型人格与A型人格相对,他们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地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他们表现为:

①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②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成绩;

③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不是竭力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④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A型人关注的是数量和速度,倾向于放弃对质量的追求,他们的行为更易于预测;B型人常常占据组织中的高层职位。

第三节:气质和能力

a、人格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人格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兴趣、爱好、动机、信念;其二,人格非倾向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气质、能力和性格。

b、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巴甫洛夫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特征分析,根据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冲动型(胆汁质)、弱型(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c、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

d、智力可以分为实践智力、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

e、Mayer提出情绪智力分为四个领域:①知觉情绪;②利用情绪促进思维过程;③理解情绪④管理情绪。

f、社会智力包含两部分:①理解他人;②在社会情境中明智地行动。

第四节:知觉和行为

a、人的知觉选择过程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①大小②强度③对比④运动⑤重复⑥新奇和熟悉;内部因素包括:①人格②学习③动机。

b、知觉群集指通过连续性、闭合、接近性和相似性把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模式的倾向。

c、社会知觉即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等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解释。组织中的社会知觉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知觉者的特点,而外部因素则包括知觉目标个体的特点和情境的特点。

影响社会知觉的知觉者的特点:①对被知觉目标的熟悉性;②情绪;③自我概念;④认知结构。

d、社会知觉中的误差:

①知觉防御:知觉防御是使自己免受一些观念、物体或情境的威胁的倾向。

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将一类人地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③晕轮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孤立地评价另一个人就称为晕轮效应。

④选择性知觉。

⑤投射:投射就是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

⑥期望效应:对时间、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知觉的偏差程度。

⑦自我实现的预言。

e、归因过程是指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方式,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归因起了重要的作用。

f、归因理论的一般假设将人们的归因分为个人归因和情境归因。

g、协变原则:如果某种结果存在,某种条件存在,这种结果消失,这种条件也消失,那么这种结果便归因于这种条件。

h、对某一行为究竟作出何种归因,取决于三种行为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连贯性信息。

i、…常见的归因偏差是基本归因偏差和自立性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归因时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的影响。自立性偏差是涉及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成功做内部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做外部归因。

j、知觉和归因在管理中的应用:招聘面试和绩效评估;个人和组织的印象管理。

k、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尽最大努力按照别人的期望表现自己,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第五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a、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b、奥尔波特的6种价值观类型:①理论型;②经济型;③审美型;④社会型;⑤政治型;⑥宗教型。

c、罗克奇的两种价值观类型: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d、价值观与年代:40、50年代——对雇主忠心耿耿。

60至70年代——关注生活质量、自主权、自由和平等。

70至80年代——终极价值观中的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现代——丰富、平衡的生活,真正的友谊、幸福和快乐。

e、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客观事物、人、观念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f、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

g、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态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

h、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i、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j、面临认知不协调时当事人:改变态度、改变行为、降低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寻求其它因素平衡。

k、影响态度和行为间关系的中介变量:使用具体态度和具体行为、社会对行为的限制、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l、学习即通过练习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或改变的潜能。

m、学习包含着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相对持久的、学习定义关注的是行为,行为活动出现变化,学习才会发生、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

n、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操作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

o、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当员工的行为与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标相差很大时,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p、行为塑造的方法:正面强化、反面强化、惩罚、消退。强化手段有连续强化和间接强化不同的时间组合模式。

q、行为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①抽彩降低缺勤率;②全勤奖取代病假照付制;③惩罚;④榜样作用。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