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08年自考社会传播学考试大纲_考务考籍-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考务考籍 >> 福建08年自考社会传播学考试大纲

福建08年自考社会传播学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 2016-06-30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课程代码:6096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及要求

《社会传播学》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科)的必考课程,是为了使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考生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以达到合格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人才的标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社会传播学》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传播的概念、社会传播的基本原理、社会传播的历史演进、社会传播者和社会传播受传者、社会传播形式以及现代社会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以及现代传播对社会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课程对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度高、应用技术强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要求自学考试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认识社会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社会传播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一方面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章 社会传播与传播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传播与传播学的关系,掌握本章中的传播、社会传播和传播的类型等有关理论,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熟悉本章中传播学产生、发展的背景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传播的定义

(一)什么是传播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而人类的信息及其传播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本书作者认为:实际上,“传播”还包含“沟通”、“交流”、“宣传”等涵义在内。

(二)对传播的不同解释

(三)传播的类型

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四种: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节 社会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一)社会传播学的组成要素

(二)传播学权威的观点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提出下列的观点,这些同样是社会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

2、传播学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3、传播学研究人如何接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4、传播学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育及教育他人,怎样消遣与娱乐他人

(三)本书作者的观点

本书作者认为:社会传播学研究是围绕社会传播的领域,尤其是围绕着社会传播的全过程而展开的。

第三节 社会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社会传播学的发展和分析研究,需要参与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技术成果,丰富、充实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传播效能、传播水平。

(一)社会学与社会传播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传播

(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与社会传播

(四)语言文字与社会传播

(五)通信技术与社会传播

(六)公共关系与社会传播

(七)新闻学与社会传播

(八)广告学与社会传播

(九)社会传播与其他学科

第四节 传播学的确立

(一)传播学兴起的社会环境

1、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

2、科学技术和发明的运用

3、社会交流沟通的日益增长

4、传统的学科研究不能满足需求

(二)传播学兴起的技术条件

1、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促进

2、军事行动的促进

3、电子技术的发展

(三)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

1、商业的介入

2、娱乐节目的占据

3、社会管理的需要

4、政治的需要

(四)传播学兴起的关键人物和著作

(五)传播学的确立和中国的传播学

(六)研究社会传播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传播的定义

2、社会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社会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4、传播学的确立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传播的定义

1.识记:(1)社会传播的定义; (2)社会传播的类型。

2.领会:对传播的不同解释。

(二)社会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1.识记:(1)社会传播学; (2)施拉姆对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观点。

2.领会:社会传播学的组成要素。

3.应用:社会传播学相关的权威观点。

(三)社会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1.领会:(1)社会学与社会传播之间的关系;(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传播之间的关系;(3)广告学与社会传播之间的关系;(4)传播学的确立。

(四)传播学的确立

1.识记:(1)传播学兴起的社会条件;(2)传播学兴起的技术条件。

2.领会:(1)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2)传播学兴起时期的关键人物和著作。

3.应用:研究传播学的有关意义。

第二章 社会传播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传播的有关理论,掌握本章中社会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理解社会传播的相关因素的相关知识,熟悉本章中社会传播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传播的基本公式

(一)传统线性模式

社会信息传播线性模式以美国社会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所创立的传播模式和美国信息论者申农和韦弗创立的信息传播的申农一韦弗模式两种为代表。在这两种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二)控制论模式

社会信息传播的控制论模式是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它改变了原先社会信息传播线性模式的“单向直线性”特征为“双向循环性”特征,并且在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引入了“反馈”机制。其中以奥斯古德-施拉姆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模式为代表。

(三)社会系统模式

社会系统信息传播模式是在系统观形成的背景下诞生的。社会系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在关注信息传播过程中内部微观环节的同时,更多地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信息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基本要素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社会信息传播基本模式中,罗列了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传播者与受传者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媒介

(四)传播效果

(五)传播的相关条件

1、传播环境

2、反馈

3、传播的噪音

4、传播心情

第三节 社会传播理论

(一)“把关人”和“靶子”理论

(二)“自由论”到“责任论”

(三)群体动力论

(四)社会交往理论

(五)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

(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第四节 社会传播研究方法

(一)社会传播基本内容

1、控制分析

2、传播内容分析

3、传播媒介分析

4、受传者分析

5、传播效果分析

(二)社会传播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实验法

3、内容分析法

4、社会计量法

5、个案研究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传播的基本公式

2、社会传播的基本要素

3、社会传播理论

4、社会传播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传播的基本公式

1.识记:(1)传统线性模式;(2)控制论模式。

2.领会:社会系统模式。

(二)社会传播的基本要素

1.识记:社会传播的五个要素 .

2.领会:传播的相关条件。

(三)社会传播理论

1.识记:(1)“把关人”和“靶子”理论;(2)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

2.领会:(1)“自由论”到“责任论”;(2)群体动力论;(3)社会交往理论;(4)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四)社会传播研究方法

1.识记:社会传播的研究方法。

2.领会:社会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社会传播的演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传播演进经历了原始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在社会传播媒介方式中,则可以分为非印刷传播媒介阶段、印刷传播媒介阶段和电子传播媒介阶段。掌握本章中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情况,理解不同阶段的时间和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原始传播

(一)行为传播

1. 形象和肢体动作传播

2. 器具传播

(二)图像传播

(三)语言传播

第二节 文字传播

(一)文字的演变

(二)代码传播

(三)书信传播

第三节 印刷媒介传播

(一)文字的载体

(二)印刷媒介的类型

1、图书媒介

图书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印刷媒介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品种,仍然具有旺盛的社会生命力。

2、报纸

3、期刊杂志

第四节 电子媒介传播

(一)电子信息的载体

(二)电子媒介的类型-电报和电话

(三)电子传播媒介-广播

(四)电子传播媒介-电影

(五)社会传播媒介-电视

三、考核知识点

1、原始传播

2、文字传播

3、印刷媒介传播

4、电子媒介传播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原始传播阶段的三种传播形态。

2.领会:不同传播阶段的不同特征。

3.应用:不同传播阶段的关系与时间。

第四章 社会传播的形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不同学者对社会传播的形式的阐述,掌握本章中的三种传播概念、特点等相关理论,理解广告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

人际传播,就是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语言、形象、表情和身体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通过对方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接收的相互传递交流沟通过程。

(二)人际传播的特征

(三)人际传播的发展-书信交流

(四)人际传播的发展-电话交流

电话交流属于人际信息传播中非面对面的单纯使用听觉而未使用视觉的语言交流形式。电话可以异地却同时地进行人际动态信息传播交流。

(五)人际传播的发展-互联网交流

互联网交流属于人际信息传播中一种复杂多样的交流形式。互联网综合了以往各种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印刷类信息传播媒介和电子类信息传播媒介的优点。

(六)人际传播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组织传播是在特定的半封闭半开放的环境中针对特定的集合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组织传播的特征

(三)组织传播的操作

(四)组织传播的比较

(五)组织传播的形式

第三节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是针对不特定的社会广大受众进行开放式的单向的信息传播的过程。

(二)大众传播的特征

第四节 广告

(一)广告的历史和种类

(二)广告的经济介入

(三)广告的信息传播手法

(四)广告应避免的误区

三、考核知识点

1、人际传播

2、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

4、广告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传播

1.识记:(1)人际传播的概念;(2)人际传播的特征。

2.领会:人际传播的发展历程。

3.应用:(1)人际传播的功能(2)人际传播的网络。

(二)组织传播

1.识记:(1)组织传播的概念(2)组织传播的特征。

2.领会:组织传播的操作。

3.应用:(1)几种组织传播的比较 ;(2)组织传播的几种形式。

(三)大众传播

1.识记:(1)大众传播的概念;(2)大众传播的特征。

(四)广告

1.领会:(1)广告的历史与种类;(2)广告的经济介入;(3)广告的信息传播手法。

2、应用:广告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第五章 社会传播的印刷媒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传播的印刷媒介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的社会传播媒介的概念、特征、作用等相关理论,熟悉不同的传播媒介的具体情况的相关知识,领会本章中的传播媒介分析的有关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一)传播媒介

1、什么是媒介

2、传播媒介

社会信息传播媒介是连接社会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是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社会传播媒介的种类

4、社会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1、传播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传播需要借助于传播媒介

(2)从经济效益上考虑传播媒介

(3)从传播引导上考虑社会传播媒介

(4)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群体化中的非集合现象

(5)社会传播媒介拉近了传播受众和传播现场的距离

(6)社会传播媒介可以让传播受众更加清楚地了解一切,对某一事物,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别人对此说了些什么,前因后果。

(7)选择社会传播媒介

(8)社会传播媒介提供了控制传播的途径

(9)传播媒介的技术化,是为了传播更快、更准、更全方位,注重人类接收传播的器官的享受

2、了解社会传播媒介发展趋势

(三)印刷类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

1、读者主动

2、容量巨大

3、预告性强

4、便于保存

5、权威性强

6、依托条件简单

(四)电子类传播媒介特点

1、听众和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

2、信息传播速度快

3、需要具备一定的发送和接收信息设备条件

4、电子类信息传播媒介社会影响面广泛

5、电子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普及面广,老少皆宜

6、电子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上普及语言文字,造福社会,提供正规化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达到造福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7、电子信息传播媒介有利于政府进行社会工作与管理

8、满足社会公众视觉和听觉上更高信息需求

(五)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的对照

(六)不同的社会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比较

第二节 印刷媒介——图书

(一)图书的种类

(二)图书的编辑出版

(三)图书的社会信息传播特色

第三节 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一)报纸的基本功能

1、传播信息,沟通读者

2、传播正确观念,影响社会信息

3、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

4、传播知识

5、提供娱乐

(二)报纸的传播优势

1、报纸的信息量大、全面,兼顾各个方面

2、可供查阅,资料性强,查阅速度快

3、信息刊登较书、期刊快

4、定价便宜,读者负担轻松

5、弥补电子信息传播媒介的不足

6、订阅方便,送报上门

7、拓宽服务面

(三)报纸可能的负面影响

1、虚假新闻

3、有偿新闻

3、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

4、迎合社会上部分人的庸俗要求

5、误导社会公众视听

6、忽视社会舆论,我行我素

第四节 期刊杂志

(一)期刊杂志的形式和种类

(二)期刊的传播媒介特点

1、内容比较详尽,知识性强,周期稳定

2、时常有重复水平的内容

3、能集中刊登评论、介绍和分析文章

4、便于携带

5、时效性强

6、装订成册,可备检索

(三)具体期刊杂志的办刊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2、印刷媒介——图书

3、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4、期刊杂志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1.识记:(1)媒介;(2)传播媒介。

2.领会:(1)印刷类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2)不同的社会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

3.应用:(1)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2)印刷类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 ;(3)电子类传播媒介的特点。

(二)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1.识记:报纸的基本功能。

2.应用:(1)报纸的传播优势;(2)报纸可能的负面影响。

(三)期刊杂志

1.应用:(1)期刊的传播媒介的特点。

第六章 社会传播电子媒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传播电子媒介的基本相关内容,掌握本章中的各种电子媒介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基本理论,熟悉各种电子媒介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并把握不同的电子媒介的异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一)电报

(1)电报信息传播需要特殊的电报发送和接收设备

(2)双向互动交流

(3)同时异地的信息传播

(4)特殊的信息制码和解码工序

(5)专业的操作人员

(6)操作程序相对比较迟缓

(二)电话

电话信息传播特点:

(1)电话信息传播需要特殊的发送和接收设备

(2)利用声音听觉的人际交流

(3)双向互动交流

(4)涵盖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可视电话

(6)文字和图像信息交流

(7)模拟信息传播和数字信息传播

(8)电话会议

(9)电话信息台

(10)互联网的基础之一

(11)电话的信息传播保密

(三)电话传播的前景

第二节 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一)电影

(二)电影的信息传播功能

1、艺术的信息传播

2、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传播

3、组织传播的典型

4、信息传播的深远影响

(三)电影传播的特点

1、制作周期比较长

2、经费开支比较大

3、观众高度集中意识,专心欣赏,产生群体效应

4、经济问题

5、信息传播量和选择余地比较小

6、观众必须上电影院观看电影

7、电影放映需要特殊的环境

8、电影放映和接收设备的相互关联

(四)广播的状况

(五)广播信息传播功能

1、听觉信息传播的优势

2、接收设备体积轻巧

3、信息内容雅俗共赏

4、广播节目形式多样

5、播音时间和语种

6、贴近听众,服务听众

7、覆盖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8、广播广告

(六)广播的特点

1、广泛性和普及性

2、传播迅速及时

3、生动逼真

4、利用听觉进行信息传播

5、广播信息瞬息即逝

6、听众主动选择性差

7、广播信息保留性差

8、听众容易理解错误

9、广播节目预告

10、单向信息传播

第三节 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一)电视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主流

(二)电视传播的相关技术

1、电视传播的信号

2、电视信号接收设备

3、电视信息传播途径

(三)电视传播的特色

1、电视传播的特殊性

2、电视传播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

3、非集合的群体化社会传播

4、有利于商业信息传播

5、电视制作不如电影

6、现场直播的特色

7、新型的社会和大众调查

8、视觉和听觉合一的动态信息传播

9、单向传播,反馈困难

10、电视受传者的被动

(四)电脑互联网

(五)总结社会信息传播媒介

三、考核知识点

1、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2、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3、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四、考核要求

(一)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1.识记:(1)电报传播信息的特色 ;(2)电话传播信息的特点。

2.领会:(1)电报的产生及发展的有关历史;(2)电话信息传播原理。

3.应用:电话传播信息的优缺点。

(二)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1.识记:(1)电影的信息传播功能;(2)电影传播的特点 ;(3)广播的特点。

2.领会:(1)电影的发展历史;(2)广播的种类和演变。

(三)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1.识记:电视传播的特色。

2.领会:电视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技术。

3.应用:电脑互联网传播的优缺点。

第七章 社会传播与互联网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掌握本章中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的特点和优点,理解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介的关系,熟悉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一)从电脑到互联网

(二)电脑进入社会传播领域

1、与社会传播媒介的主力电视相抗衡

2、电脑技术发展提供互联网诞生的条件

电脑成为社会传播媒介的关键在于电脑互联网的技术,也就是依托于电脑的互联网传播信息技术。

(1)电脑联机

(2)电子图文传真

(3)电子信箱

(4)多媒体电脑

(5)电脑进入通信领域

第二节 互联网传播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英语称为Internet,以往人们称呼上各行其是,有的是翻译为“国际互联网”,有的是翻译为“因特网”,有的翻译为“网际网”。本书作者认为,还是称为“互联网”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二)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功能

1、资料共享

2、跨越时空

3、双向互动交流

4、开创数字化时代

5、真正成为社会的传播

6、从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

(三)互联网传播的特征

1、互联网传播的隐蔽性

2、互联网传播的不可知性

3、双向互动交流

4、社会交往程序的变更

5、网络语言的流行

6、虚拟社会的存在

7、传播的神秘感和相互探索的愿望

8、电脑病毒的传播

9、对社会公众的负面影响

(四)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1、访问互联网站

2、进入互联网聊天室

3、互相发送电子邮件

4、远程网上教育

5、电子银行

6、网上购物

7、网上办公

8、网上互动游戏

9、网上点播

10、网上证券

11、上OICQ寻呼

12、程医疗

13、网上会议

第三节 电子商务

(一)从商务电子化到电子商务

商务活动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商务电子化到电子商务是一个质的飞跃,电子商务改变了旧有的商务经济活动的格局,动摇了传统商务活动的基础,引入新型的电脑互联网技术和标准。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1、电子零售阶段

2、电子贸易阶段

3、网上交易市场阶段

(三)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

三、考核知识点

1、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2、互联网传播

3、电子商务

四、考核要求

(一)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1.领会:从电脑到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演进过程。

(二)互联网传播

1.识记:(1)互联网;(2)互联网传播 ;(3)互联网的传播功能。

2.领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3.应用:(1)互联网传播的特点;(2)互联网传播的优缺点。

(三)电子商务

1.领会:(1)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2)网上银行与网上支付。

第八章 社会传播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传播者与其他传播内容、因素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传播者的概念、特征、作用等理论,理解两种传播者组织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本章中提到的国内外著名的传播机构的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者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指社会传播过程中制作并提供信息给社会公众的人或者组织机构。

(二)传播媒介机构的设置和分布

(三)世界著名传播机构

1、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

2、路透社

3、法新社

4、塔斯社

5、德新社

6、安莎社

7、共同社和时事社

8、新华社和中新社

9、中央通讯社

第二节 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制作

1、信息的采访和选择

2、信息制作

3、推出并加大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的传播量

4、控制播出内容和主题

5、采用先进信息传播技术

(二)传播者组织管理和培训

(三)建立良好的通畅的反馈渠道

为改善传播环境,提高传播效果,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注意信息传播过程中与信息受传者的交流和反馈,对信息受传者的提问和答复及时。

(四)深度报道和追踪采访

(五)客观公正的立场

(六)贴近社会、贴近受传者

(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第三节 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一)忽视受传者

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信息传播者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受传者当成信息情报的被动接收者,一味地对信息受传者和社会进行信息的灌输和倾销,忽视了受传者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迎合受传者

1、发现受传者的兴趣爱好

2、鼓励受传者

3、围绕受传者而传播

(三)引导受传者

1、教育和培养受传者

2、塑造受传者

3、凝聚受传者

(四)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控制

社会信息传播者对社会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社会传播的媒介垄断

2、社会传播的技术垄断

3、社会传播的内容垄断

(五)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控制

社会传播组织机构(社会传播者)对传播的控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直接控制:一个是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同时,社会传播者还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对受传者和传播效果进行控制。

1、传播目标和传播特性

2、社会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

(六)社会传播与社会控制

1、社会舆论

所谓舆论,是指广泛流传的、消除个人观点误差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载体。

2、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最早是美国新闻界用以了解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评价与投票意向的一种方法。民意测验所反映的是一种民意总体的社会性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最权威、最具普遍意义的社会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传播者

2、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3、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者

1.识记:(1)传播者;(2)传播者的特征。

2.领会:(1)传播者的类型 ;(2)传播机构设置的背景条件。

3.应用:世界著名传播机构。

(二)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1.识记: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和培训。

2.领会:(1)信息制作过程;(2)社会传播者的专业素质。

3.应用:(1)深度报道;(2)客观公正的立场。

(三)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1.识记:(1)传播者对社会信息传播过程进行控制的三个方面;(2)社会舆论;(3)民意测验。

2.领会:(1)迎合受传者;(2)忽视受传者;(3)引导受传者。

第九章 社会传播的内容和相关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社会传播有关的理论,熟悉传播与文化、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本章中的社会传播与其他相关因素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一)自我感觉亢进

1、人际信息传播过程

2、组织信息传播过程

3、大众信息传播过程

(二)轻视受传者

社会传播机构轻视,甚至歧视受传者情况由来已久。著名的社会信息传播理论中的“靶子论”就是典型代表。

1、人际信息传播过程

2、组织信息传播过程

3、大众信息传播过程

(三)控制心理

1、传播地位

2、信息垄断

3、信息传播过滤

4、信息传播噪音

(四)自我感觉减退

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在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时候,对信息的敏感度大大降低。这样,即使信息内容传播到受传者,受传者仍然反映迟钝,麻木不仁。这样的信息传播无法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而传播者不能及时感觉信息传播内容失误或者偏差,不能察觉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噪音,不能知道噪音来源处,都是自我感觉减退的表现。

第二节 受传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一)受传者心理

(二)受传者心理需要

马斯洛有关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划分,马斯洛设立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结构,将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类的生理需要层次;第二层次,是人类的安全需要层次;第三层次,是人类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第四层次,是人类的自我尊重的需要层次;第五层次,是人类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

(三)受传者主要心理和表现

1、二级传播——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这种人对于社会信息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相信与否,是以自己所信任的人的决定为准则。这种受到别人毫无保留的信任的人我们称之为“意见领袖”。

1、怀旧心理

2、好奇心理

3、从众心理

4、求新心理

5、逆反心理

6、排斥心理

7、攀比和好胜心理

8、荣誉心理

9、实证心理

10、合群倾向和独立倾向

(四)各种受传者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受传者的分类

(1)受传者年龄

(2)受传者性别

(3)受传者的民族民俗

(4)职业段

(5)知识段

(6)区域段

(7)信仰和宗教段

第三节 社会传播与文化

(一)文化传播现象

1、宗教的传播

2、民族文化的传播

3、社会功能

(二)文化影响传播

1、维护模式原理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一个理论,他认为文化子系统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为一种文化机制,可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2、适应原理(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是与维护模式原理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维护模式原理是从文化传播的接受者角度讨论文化保护对传播影响的话,适应原理则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涉及了面对文化保护的文化适应问题。

3、优势扩散原理

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反之亦然。文明文化通过其优势扩散的功能,传入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传播圈层原理

传播圈层原理是指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圈层性,致使文化传播也具有了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等的聚结形式在地球上广泛传播的结果。

(三)传播影响文化

熟悉传播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有文化融合、文化增值、文化积淀、文化分层、文化变迁等。

1、文化融合

2、文化增殖

3、文化积淀

4、文化分层

5、文化变迁

第四节 社会传播与经济

(一)社会传播的经济考虑

1、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经济与社会传播的关系

(1)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社会传播不能忽视经济因素

(3)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传播

(二)社会传播机构的经营之道

1、广告的收入

2、多元化的经营

3、联合相关行业机构,争取其他收入

4、客户的使用费

5、开源节流

6、社会传播机构的融资之道

(三)社会传播带动新兴行业

1、新兴行业的诞生

(1)传播推广可以吸引投资

(2)传播推广可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

2、新兴行业的发展

(1)广告业

(2)新型市场销售业

(3)人力资源开发

(4)电子商务

(5)电子游戏

(6)新型办公

(7)虚拟社会

(8)数字化时代

(9)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3、传播创造新的价值

(1)传播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

(2)传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广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力

(4)互联网创造新的经济格局

(5)传播影响社会大众的观念

(6)传播加速社会经济的更新

三、考核知识点

1、传播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2、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3、社会传播与文化

4、社会传播与经济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1.识记:控制心理。

2.领会:自我感觉亢进。

(二)、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1.识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领会:受传者心理需要。

3.应用:受传者心理的具体表现。

(三)、社会传播与文化

1.识记:(1)受传者的心理特征;(2)文化影响传播四大理论的基本原理。

2.领会:(1)受传者的行为;(2)文化传播现象。

3.应用:传播影响下的文化现象。

(四)、社会传播与经济

1.领会:(1)社会传播的经济考虑 ;(2)社会传播机构的经营之道。

2.应用:社会传播带动新兴产业。

第十章 受传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等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受传者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等理论,理解受传者与传播者的关系和相关知识,领会本章中的有关受传者的有关理论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受传者

(一)受传者的概念

受传者是指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也称为传播信息的阅读者、收听者。同传播的信息发送者一样,信息传播的受传者也是传播的主体之一。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终点,是传播方向和目的地。

(二)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

1、被动地接受传播

2、主动地参与传播

(三)社会传播受传者的基本功能

1、获取信息

2、学习知识

3、决定传播的效果

4、反馈

5、娱乐消遣

(四)受传者的类型

1、人际传播中的受传者

2、组织传播中的受传者

3、大众传播中的受传者

(五)有目标地确定受传者

第二节 受传者的特征

(一)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交流的时间同步性

(二)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交流的空间同地性

(三)受传者接受传播的被动性

(四)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背景差异

1、传播的主动和被动

2、传播程序上的先后

3、理解传播内容的不同

4、传播内容的差异

5、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知识差异

6、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习俗差异

7、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家庭差异

(五)受传者的个体差异

(六)受传者的群体差异

(七)受传者反馈的主动性

第三节 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二)社会类别论

(三)社会关系论

(四)文化规范论

(五)社会参与论

第四节 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一)受传者的立场

(二)受传者的倾向

(三)受传者的行为

(四)影响受传者的环境因素

(五)影响受传者的群体因素

(六)受传者的权利

最早提出“受传者权利”这一理念的是美国学者J·A·巴伦。他在《对美国媒介的参与权利》(1967)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信息传播媒介的权利,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这就是以后形成的“社会参与论”。

第五节 受传者的反馈

(一)传播过程的反馈

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播者关于传播者信息是如何被接收的。

(二)受传者反馈的特征

1、延迟性

2、间接性

3、代表性

4、累积性

5、量化性

(三)不同类型受传者的反馈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反馈是主动的、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在组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明显,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反馈是比较主动的、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分离。

(四)取得受传者反馈的方法

调查研究组织一般采用下列几种办法获取反馈信息:

1、个人访问法

2、电话访问法

3、一周日志法

4、机械记录法

(五)反馈检验传播效果

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检验和评价传播效果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标尺和最可靠的依据是受传者的反馈。

1、传播方向、内容的检验

2、传播媒介环境的检验

(六)正确对待受传者的反馈

1、注意吸纳多数受传者的反馈意见

2、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

3、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

4、注意疏导庸俗需求、规避不良倾向

第六节 受传者价值

(一)传播中受传者价值的认识

1、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要素

2、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争取受传者的需要

(二)受传者的价值

1、继续传播

2、影响传播者

3、影响传播过程

(三)网络时代的受传者

1、网络受传者

网络时代的信息受传者将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接收者,同时其自身还可以轻易成为信息传播者。

2、地位

信息受传者将可以随时同传播媒介的工作者及机构在传播媒介上直接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视频、音频对话。这样,信息受传者将与信息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

3、信息权利

三、考核知识点

1、受传者

2、受传者的特征

3、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4、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5、受传者的反馈

6、受传者的价值

四、考核要求

(一)受传者

1.识记:(1)受传者;(2)社会传播受传者的基本功能。

2.领会:(1)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2)受传者的类型。

3.应用:有目标地确定受传者。

(二)受传者的特征

1.识记:受传者的特征。

(三)、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1.应用:(1)个人差异理论;(2)社会分化理论;(3)社会关系理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四)、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1.领会:(1)受传者的立场;(2)受传者的倾向;(3)受传者的行为 ;(4)受传者的权利。

(五)受传者的反馈

1.识记:(1)受传者反馈的特征 ;(2)反馈检验传播效果。

2.领会:(1)传播过程的反馈;(2)不同类型受传者的反馈;(3)取得受传者反馈的方法。

3.应用:如何正确对待受传者的反馈。

(六)受传者的价值

1.识记:受传者的价值。

2.领会:网络时代的受传者。

第十一章 社会传播的效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影响传播效果的有关因素,掌握本章中传播的效果的概念、类型等理论,理解传播效果对社会的影响和相关知识,领会本章中的社会传播的相关研究理论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正向效果和反向效果

(一)社会传播效果的概念

1、社会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效果的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3)长期的预期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二)正向社会效果

在与传播者意图一致的方向上发生的态度行为变化,即是传播的正向社会效果,这是传播者的目标。

(三)反向社会效果

在传播者意图相反的方向上发生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即是传播的反向效果。反向效果是传播失败的表现,因而是传播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四)空白社会效果

受传者在信息传播过程前后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是信息传播的空白社会效果。尤其是对于社会大众信息传播过程来说,任何信息传播活动都有可能出现无效果成分,都有可能出现部分信息受传者不受信息传播内容的触动。

(五)噪音对效果的影响

1、噪音的概念

“噪音”是指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那些妨碍和干扰正常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输进程的各种障碍。具体地说,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是指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阻碍、歪曲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内在和外界因素。

1、噪音类型

2、噪音位置

(六)感觉的相互感染

1、集体感觉的相互感染

2、组织中的感觉的相互感染

3、再次传播的效果

再次传播是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在接收信息之后,将信息继续传递给其他人的过程。

第二节 传播影响社会

(一)社会舆论

所谓舆论,是指广泛流传的、消除个人观点误差的多数人共同意见。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载体。

(二)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社会评价功能

(2)辅助决策功能

(3)示范沟通功能

(4)社会监测功能

(5)学术促进功能

(三)引导社会

1、忽视社会

2、迎合社会

3、引导社会

(四)广告

网络广告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1、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2、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检验传播效果的方法

1、问卷调查

2、电话调查

3、有奖竞猜

4、组织联欢

5、网上调查

第三节 社会传播与流行趋势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选择

1、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1)扮演信使的角色

(2)扮演社会化的角色

(3)扮演向导的角色

2、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社会沟通的中介,社会协调和社会变革的助剂

(2)使人与人之间间接的交往密切,沟通频繁,相互了解增加,使社会成员的心理更接近,群体感和社会感更强

(3)引导舆论,监督社会,为社会提供安全阀,使社会风气协调

(4)传播新的知识,抨击旧的习惯势力,引导人们的意向和态度,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传播与流行相互影响

流行(Fashion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了解传播与流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的关系:

(1)传播是流行的必要条件

(2)传播使流行现象昭示于社会各个角落,用各式各样的形式给人们多方面(广度、深度和速度)刺激,推动普及流行

(3)传播加快了流行现象的兴衰,保证获得更多的受众,更大的影响力和更长的生存期

(4)大众传播是流行的制造工具

(5)反作用,大众传播对流行的迎合

(三)形成流行风

1、流行风是如何形成的:

2、流行过程

3、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

4、流行过程

5、流行的社会功能

流行最为基本的社会功能有:

(1)表达社会情感

(2)形成社会风气

(3)增加社会的同质程度

(4)传播新的价值观念

(5)有利于社会控制

(四)现代生活方式趋势

1、总体趋势

2、农村和城市的比较

3、消费刺激生产

第四节 社会传播效果的研究理论

(一)早期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由“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这一理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二)中期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它认为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互动行为;劝服性大众传播对传播对象的意见与态度,只具有加强作用,即使有改变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它包括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传播论、舆论领袖等多种理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三)信息传播效果研究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沉默的螺旋假说、知识格差(知识沟)研究、培养分析、编码与译码研究等。

1、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

2、沉默螺旋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知识沟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知识沟理论: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而知识沟扩大的原因在于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4、编码和译码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译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

以上四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

(1)他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2)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3)他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节 传播改变社会

(一)传播改变社会大众

1、改变社会大众的观念和思维

2、改变社会大众的语言和文字

3、改变社会大众欣赏和接受水平

4、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

(二)传播改变社会风气

1、移风易俗

2、树立新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3、改变社会制度和法律

4、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划

(三)传播改变社会娱乐

1、传播促使大众娱乐占据主导地位

2、体育竞技项目的传播

3、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传播

4、娱乐的传播

三、考核知识点

1、正向效果和反向效果

2、传播影响社会

3、社会传播与流行趋势

4、社会传播效果的研究理论

5、传播改变社会

四、考核要求

(一)正向效果和反向效果

1.识记:(1)社会传播效果 ;(2)噪音。

2.领会:(1)正向社会效果 ;(2)反向社会效果 ;(3)空白社会效果;(4)噪音对效果的影响。

3.应用:感觉的相互感染。

(二)传播影响社会

1.识记:(1)社会舆论;(2)民意测验。

2.领会:(1)民意测验的作用;(2)引导社会;(3)迎合社会。

3.应用:检验传播效果的方法。

(三)社会传播与流行趋势

1.识记:(1)大众传播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2)流行。

2.领会:(1)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传播与流行的相互影响。

3.应用:(1)流行风的形成;(2)现代生活方式趋势。

(四)社会传播效果的研究理论

1.识记:(1)魔蛋论 ;(2)有限效果论;(3)议程设置;(4)沉默螺旋。

2.领会:(1)知识沟;(2)编码和译码。

3.应用:社会传播效果研究理论产生的背景。

(五)传播改变社会

1.识记:传播如何改变社会大众。

2.领会:(1)传播如何改变社会风气;(2)传播如何改变社会娱乐。

第十二章 社会传播的未来展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信息社会有关情况、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本章中提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传播自身的不断繁荣的有关理论,理解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化社会

(一)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社会广泛使用,数据信息传播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二)信息化社会的内容

1、信息流

2、信息市场

3、信息港

4、信息高速公路

5、信息传播体系

(三)信息化社会新旧并存

1、信息社会的信息传播

2、传统印刷媒介的变化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跟着感觉走到跟着传播走

(二)传播媒介的变化

1、分众传播

2、电影的出路

3、音像制品的冲击

(三)传播技术的蓝图

1、线路:光导纤维通信

3、信息:数字化

3、接收:多媒体设备

4、内容:丰富多彩

5、传播媒介的超越

(四)传播的多元化

1、信息传播的多样化

2、社会传播媒介的交叉

第三节 传播和社会的互相关注

(一)社会传播学研究的深入

1、信息社会学

信息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信息革命的社会影响,信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社会传播学

社会传播学是有别于社会学,也有别于传播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社会传播学是将人类的传播行为放在整个信息社会中人际交往沟通、信息交流、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社会发展趋势和生活方式的大环境里来认识、分析和研究。

3、信息学科

4、传播社会学

(二)社会传播的新课题

1、被动地接受传播

2、从众心理的扩大

3、视觉和听觉的开发,而导致触觉的退化

4、社会传播的逆转功能

5、组织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6、相互理解

(三)发现新的经济

(四)寻找社会与传播的结合点

1、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

2、影响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

3、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4、可能的负面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1、信息化社会

2、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3、传播和社会的互相关注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化社会

1.识记:信息化社会。

2.领会:信息化社会的内容。

3.应用:信息社会的信息传播。

(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1.识记:传播媒介的变化。

2.领会:(1)传播技术的蓝图;(2)传播的多元化。

(三)传播和社会的互相关注

1.领会:(1)社会传播的新课题;(2)传播社会学。

2.应用:社会与传播的结合点。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与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材料;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并掌握有关名字、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 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指定自学教材:《社会传播学》,牛康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三、 自学方法指导

1. 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

法。本课程涉及社会传播的含义、内容、特点规律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知识范围广泛,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本书的各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还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记忆应当识记的名词和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弄懂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真弄清各章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但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的去抓重点。

2. 将学习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与理论结合起来。本课程的内容涉及

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自学者在学习社会传播理论与知识的同时,能掌握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弄懂各理论、方法所包括的内容以及社会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客观联系;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有关实际的社会工作问题。

3.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工作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的内

容来自于社会工作实践,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自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将课程的内容与我国的有关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掌握和领会教材的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对社会帮助学的要求

1.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拟订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

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试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

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

试内容是全面的,同时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不应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五、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

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

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 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程度可分为:易、较易、

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 本课程考试试卷中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传播现象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传播现象( )

A、植物的受粉活动 B、阳关照在大地上 C、打雷

D、学校授课

2、以下哪个词语不属于传播的内容:

A、沟通 B、运输 C、交流 D、宣传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传播的因素有:

A、部分触觉 B、第六感觉 C、听觉 D、视觉

E、味觉

2、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

A、内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E、外向传播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传播

2、信息

四、简答题

1、社会传播学的组成因素

2、控制论

五、论述题

1、试述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大理论对社会传播研究的促进作用

2、试述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

福建自考网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