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审计学”串讲(12)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自考“审计学”串讲(12)

自考“审计学”串讲(12)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五、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准备阶段,要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审计人员在审计终结阶段,应当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审计风险进行最终的评估,确定其是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风险高于可接受的水平,应考虑是否追加审计程序。如果经过追加审计程序后,审计风险仍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考虑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六、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在具体实施审计流程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指南。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一)总体审计计划

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二)具体审计计划

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流程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具体审计计划的编制可以通过编制审计流程表完成。

第三节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循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鉴定、评价。

一、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以及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验证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并根据测试的结果确定或修订实质性测试的程序。

符合性测试并不是每个特定的审计项目都必须执行的。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可不进行符合性测试,而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流程。

(一)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

(二)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 但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发现其并未有效运行。

(三)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符合性测度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二、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审计实施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所谓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搜集的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做进一步的审核,将审核的结果作为审计证据,并据以作出有关的审计结论。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是为取得审计人员赖以作出审计结论的足够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通常采用抽样方式进行,其抽样的规模需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符合性测试的结果来确定。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中要做以下主要工作:

(一)盘点实物;

(二)检查凭证;

(三)核实账户记录的余额;

(四)核对有关记录;

(五)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进行函证;

(六)对计算结果进行复算;

(七)向有关人员进行查询;

(八)其他必要的工作;

关于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还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1.实质性测试是实施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

2.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的结果是互相补充的。

3.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在执行时间上有时存在交叉,因为在绝大多数会计报表审计中,追加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在期中工作期间执行,而实质性测试则主要在期末工作时执行,但是,在允许期中工作时,执行有关交易的某些详细实质性测试,以检查出报表中的重要错报或漏报。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可同时针对相同交易执行符合性测试。我们把这类测试称为双重目的测试。

另外,实质性测试中的有些工作,可以在符合性测试之前进行。

4.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阶段,对各阶段中的工作及其结果都应作好审计工作底稿,以便进一步对所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与综合,据以发表审计意见。

第四节 终结阶段

审计终结阶段是指实施阶段结束以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并将有关文件整理归档的全过程。

一、编制审计报告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

首先,审计人员要对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整理、使审计证据具有充分的证明力,为发表审意见提供有力的依据。审计证据的取舍标准有:(1)金额的大小;(2)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

其次,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汇总审计差异,并对重大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

再者,撰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可以拟定一个审计报告的写作提纲。

二、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

三、审计资料的整理归档

第五节 审计流程的延续

审计工作结束后的若干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复审和后续审计。复审和后续审计可以理解为审计流程的延续。复审和后续审计主要适用于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等强制性审计的情况。

一、复审

复审是审计机关对原来的审计工作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复查,以确定原来所做的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引起复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提出异议。

(二)审计机关对于审计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为保证审计质量而进行复审。

(三)法律诉讼引起复审。

前两个原因常见于国家审计中,最后一个原因则常见于社会审计之中。

复审具有以下特点:

1.复审的范围和原来审计的范围一致,但重点在于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上。

2.由于审计结论是在对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复案时应当对原有工作底稿进行检查。

3.由于审计中主要采用抽查的方式,复审中发现的情况和原审计情况有一定差别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全推翻原有审计结论。

4.复审时发现原审计结论失当之处应予纠正,原审计结论正确的应予坚持。复审后应作出复审结论。

5.上级审计机关的复审结论和决定为终审结论和决定。

被审计单位对终审结论和决定不服时,可以向终审机关或上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诉。

二、后续审计

审计机关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审计称为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实施后续审计,由审计机关根据情况决定。

后续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由于国家审计是强制性审计,因此后续审计通常由国家审计来实施,必要时国家审计机关可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后续审计。

(二)后续审计的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如果审计结果和决定涉及的范围不十分具体,则可适当扩大审计范围。

(三)后续审计所涉及的时间是从审计结论和决定通知被审计单位执行起至后续审计开始止这一段时间内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情况。

(四)后续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针对性较强。

(五)要撰写后续审计的审计报告。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