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它的教义部分,而是它的集体仪式活动。宗教仪式与宗教信仰、宗教教义一样是集体意识神圣性的体现,它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中,并持续地加强着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他把宗教仪式划分为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两种形式。前者有禁忌、苦行仪式、哀悼仪式等,其目的是严格地划清神圣与世俗的界限,防止神圣事物为世俗所亵渎,使人以放弃私利、自杀为代价去接近神圣事物*后音如祭把仪式、模仿仪式、纪念仪式等,其任务在于促使信徒参加神圣的世界。不论是消极仪式还是积极仪式,它们都具有如下社会功能:惩罚越轨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促使社会统一、加强社会整合;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建立幸福的愉快感。总之,宗教信仰和仪式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团结的力量。
迪尔凯姆在对原始宗教的研究中,不仅揭示出宗教曲社会整合功能,而且论及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知识社会学
迪尔凯姆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的导言、第2卷第7章和结论部分,阐述了他的知识社会学观点。他指出,不仅宗教而且知识也依赖并反映它的社会基础,正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一样,知识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也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小结
迪尔凯姆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强调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客观性。要求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社会事实,提倡对社会事实的功能分析。
他把超越个人的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将其分析重点定位在社会结构层次上。他对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分就是以该社会的社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他用社会整合度的高低来划分自杀的类型和解释自杀率的变动,他的宗教和知识社会学着重分析了宗教、知识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即一方面宗教和知识来自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反映和强化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
迪尔凯姆非常关心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团结的加强。他对社会分工和自杀问题的探讨、对宗教和道搞现象的考察以及对社会学科学化的努力,都与这种秩序情结缠绕在一起。
但是,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忽视了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的生成性和主观性,忽视了社会微观层次即个人心理层次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特征,忽赂了由经济因素所引起的社会分化、社会分层及由此而来的阶级冲突和斗争。
当然。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并没有动摇他在西方社会学史的祟高地位,怕森斯将他与韦伯、帕累托相提并论。他被公认为实证社会学的奠基者、宗教文化理论的先驱者、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
迪尔凯姆的贡献
市场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其前提假设是市场,或者说是社会,是可以被作为统计性科学研究对象的,即社会的整合体本身有不为意志扭曲的客观存在。曾有人以某些消费者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的主观性和偶然性为反例,质疑市场调查方法的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质疑于两个世纪前就已存在,但在近百年多的历史中已渐势微。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贡献卓越。
社会学鼻祖孔德提出了实证精神,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从而认为社会学可以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证方法由此成为社会学学科存在的根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孔德并未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作深入探讨,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8-1917)。
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精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本质的特殊看法,即认为社会现象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包括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都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事实;二是关于获得这些知识的手段的独特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超然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获得。迪氏认为收集实证材料的过程,就如同自然科学家所进行的化学或者物理实验研究一般。
迪尔凯姆的研究程序通常是:首先给所要研究的现象下定义。为了达到客观性,必须依该现象的内涵属性来处理该现象,而不是把它作为观念来处理。所谓事物的内涵属性,不是靠感官知觉,而是须依据现象容易被认识的外部特征来下定义。
第二步是根据定义收集资料,并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既有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分析、批驳,这些假设或解释通常是从个人的心理的、经济的、自然的角度做出的。
在批驳他人解释和构造自己的理论时,迪尔凯姆使用的方法是“共变法”,即间接科学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前者是指如果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第一个现象就有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后者是指为了清楚地解释问题,引入第三个变量去分析两个变量关系之间的原因,被引入的第三个变量称为控制变量。
最后,对所要研究的现象作一番真正的社会学解释。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时,迪尔凯姆常常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而且他总是倾向于认为,一旦确认一类事实的涵义后,人们就能对这类事实做出解释,而且只有一种解释,一定的后果总是出于同一原因,例如,如果说犯罪有多种原因,那就是说有许多类型的犯罪。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与观点受到后世一些社会学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