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意识的起源_公共课-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公共课 >>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意识的起源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意识的起源

发布时间: 2016-06-20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意识的起源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识。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生命物质反映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生物体为适应环境,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应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等等。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随着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大脑,于是出现了动物心理。猿类的大脑已相当发达,动物心理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是意识的萌芽。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距今约1500万年以前,类人猿开始到地面生活,经过很长的时间,由使用天然工具逐步发展到制造工具,它们的活动就变成了人类的劳动。劳动又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流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如原始人集体狩猎,就需要协调行动,而捕获猎物之后,又需要协商分配。这时人类已达到了彼此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语言随之产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概括和抽象,不能形成概念,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