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自学考试《成本会计》试卷分析_自考指南-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自考指南 >> 2004年10月自学考试《成本会计》试卷分析

2004年10月自学考试《成本会计》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 2016-06-14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中国人民大学 郭建华 张孝慧 王秀娟 邢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本会计》科目是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这次的试题也是一份高水平的试题。总的来说,这套试题知识覆盖面极广,同时突出了重点知识,更重要的是,试题注重了对考生能力的考察。下面就各种题型进行具体分析:

一、填空题

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细节知识的记忆及部分推理能力,对考生准确记忆的能力要求较高。

第21题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费用

第22题对于季节性生产的车间,为了不使各月单位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忽高忽低,便于进行成本分析,其制造费用应采用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第23题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某种材料20000元,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甲产品1200公斤,乙产品800公斤,则甲产品实际耗用原材料费用12000元。

第24题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由于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所以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

第25题某厂A产品8月份原材料定额费用为50000元,脱离定额差异为超支2000元,原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2%,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为-1040(或节约1040)元。

第26题由于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原材料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品,月末在产品可以按定额原材料费用计价。

第27题生产费用要素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

第28题工业企业的生产,按照工艺过程划分,可以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

第29题产品成本计算分类法,是以产品的类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第30题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

今年的成本会计考题中此部分共有十道题,其中小计算题两道,主要围绕着产品耗用原材料的计算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两方面来考察。这两道题目的得分率较高,考生大都能掌握正确算法,但在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和节约问题上有的考生未能理解透彻,导致仅因正负号之差而失去得分点。其余八道题考察面较广,对成本会计一些定义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其中有关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定义这一考题很少有同学能完整的填出该费用的名称,有些考题因为考生记的不牢靠,关键字没把握清楚而致使失分情况严重。

总的说来,填空题的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极少有同学能拿到满分,大部分维持在4-6分,希望考生在今后的考试中能加深记忆,把握住关键点。

二、判断题

第31题采用简化的分批法,必须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答案是正确。

第32题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应全部对象化,一律计入产品成本。此题答案为错误。改正为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一律不能对象化。

第33题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适用于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差不多的企业。答案为正确。

第34题用于几种产品生产共同耗用的,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可以直接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答案为错误。改正为用于几种产品生产共同耗用的,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应当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

第35题不可修复废品是指不能修复,或者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算的废品。答案为正确。

本部分共5道题,主要对成本会计中易混淆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考察,如期间费用的核算,不可修复废品的定义等。此部分考题的得分率较高,有一部分考生能判断准确,并将错误的改正,顺利拿到满分。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多一部分考生仅仅能做出判断,确不知如何改正而失分。尤其是第34题关于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如何计入问题,考生改正时的失分率较高。更有甚者因粗心大意未看清题目的要求,仅仅做出判断而未改正导致白白失分。总体上,考生这部分得分围绕在8分左右。

三、名词解释

第36题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损失。

考生集中错误是将废品损失写成: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第37题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是指为了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产品实际成本是在按现行消耗定额计算的定额成本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来计算的。

考生集中错误是将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写成: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是指为了加强定额管理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第38题成本报表是根据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核算的账簿等有关资料编制的,用来反映工业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水平和构成情况的报告文件。

考生集中错误是将成本报表写成:成本报表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产品所支出的生产费用编制的,主要包括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等。

第39题直接分配法是指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而是将各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

考生集中错误是将直接分配法写成:直接分配法是指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将各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各受益单位。

此题共有4个名词解释共计10分,从得分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课本上的严格定义答题,该题平均分为5至6分。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得满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严格的按照课本定义答题,但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答出大致的意思,说明对该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掌握的不牢;对于得5分一下的同学基本是对概念不清,只是有点模糊的印象。总体看,该题的得分率还可以。

四、业务计算题

此次试题中的业务计算题覆盖了多个知识点,既有基本成本计算方法的考察,又有交互分配法等重点知识的考察,而且最后一道大题连环替代法的考察既考察了学生知识的扎实程度又考察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总的来说,计算题的得分率并不高,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失分较多。

第40题给出材料为:某产品的材料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入,其完工产品和各工序的消耗定额,以及某月末的在产品数量见下表:

工序

本工序原材料消耗定额

月末在产品数量

1

80公斤

1400件

2

40公斤

900件

完工产品合计

120公斤

在产品在本工序的消耗定额按50%计算。该月初在产品原材料费用为2610元,本月原材料费用为4890元。该月完工产品1791件。

要求:(1)计算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和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2)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各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

答案:

(1)第1工序在产品完工率=80×50%/120×100%=33%

第2工序在产品完工率=(80+40×50%)/120×100%=83%

该产品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400×33%+900×83%=462+747=1209(件)

(2)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610+4890)/(1791+1209)=2.5

完工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1791×2.5=4477.5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1209×2.5=3022.5

考生集中错误是没有写:该产品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400×33%×900×83%=462+747=1209(件)该步骤,导致失分。

该题考查了对计算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和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各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的掌握情况,从总体看该部分的平均得分有5左右,大部分同学一般是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计算正确,后面的计算基本正确,但是也有的同学没有理解完工率的含义,结果没有得分。另外,本题的得分点有一个是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将第一和第二工序合计,可是很多同学是分步计算的,没有汇总,结果丢分。

第41题给出资料为:某工业企业小批生产多种产品,产品批数较多,采用简化的分批法计算成本,本月有关完工产品的各批产品的工时资料也同时给出(所给资料略)。要求考生根据所给资料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加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本题的关键得分点共六处,分别为成本合计1791900,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记入费用分配率,具体为:燃料及动力0.909、工资及福利费0.702、制造费用0.414,以及本月完工转出的成本合计975250,和在产品成本合计816650。多数考生可以正确填出前4处,但对于本月完工转出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还存在问题。存在的通病是将原材料的成本也计算在内,这就暴露了考生对该方法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另外题目资料是一张表,而在该表正下方是格式相同的答题表,有相当 数量的同学把答案填在了资料表中,这就要求同学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审题。

第42题是某工业企业的生产小组集体完成若干项生产任务,共完成A产品150件,其中合格品142件,不合格品8件,每件A产品的计件工资为20元。该小组有3个不同等级的工人,具体工资率等资料略。要求:

(1)计算每位职工按日工资率和出勤日数计算的工资额并填表;

(2)计算生产小组应得的计件工资;

(3)计算生产小组内部工资分配率;

(4)计算每一职工应得的工资数。

答案:

(1)工资额分别为:

张三206.25,李四208.00,王五177.75,合计592.00。

(2)小组应得的计件工资=(142+6)×20=2960元

(3)小组内部工资分配率=2960/592=5

(4)张三应得工资数=206.25×5=1031.25元

李四应得工资数=208.00×5=1040元

王五应得工资数=177.75×5=888.75元

多数考生能准确计算每位职工按日工资率和出勤日数计算的工资额,可以得到满分。但也存在少部分考生在合计时由于粗心而产生了错误。对于第(2)问计算小组应得的计件工资时,正确答案为(142+6)*20=2960元,但很多考生没有把用废料生产的6件不合格品计算在内,从而导致分配的总工资数产生错误,后面两问即使掌握了方法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分配率计算和工资数。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考生应该在领会了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方法实际运用的练习。

第43题某企业月末时发现有不可修复废品20件,本月全部产量为350件。原材料费用总额77000元,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本月全部生产工时18000小时,其中废品耗用120小时,全部人工费用27000元,全部制造费用54000元,按照生产工时分配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废品报废时回收残料460元,应收责任人赔款180元,尚未收到。要求:

(1)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2)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报废净损失;

(3)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

(1)原材料费用分配率=77000/350=220

人工费用分配率=27000/18000=1.5

制造费用分配率=54000/18000=3

废品耗费的生产费用=220×20+1.5×120+3×120=4940元

(2)废品报废净损失=4940-460-180=4300元

(3)财务处理

A借:废品损失 4940

贷:基本生产成本 4940

B借:原材料 460

贷:废品损失 460

C借:其他应收款 180

贷:废品损失 180

D借:基本生产成本 4300

贷:废品损失 4300

该题是计算题中失分较多的题目之一,多数考生能够正确计算三费的分配率从而得到废品耗费的生产费用,但对于废品报废净损失的概念理解还不透彻,导致所得答案也就错误各异。本题体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考生对分录的掌握还很不扎实,例如对会计科目的选用,应该用“基本生产成本”的地方使用了“生产成本”,“其他应收款”用成了“应收账款”等。可见部分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将成本的知识与财务会计的知识紧密联系,达到融会贯通。

第44题题目为:某企业设有机修和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各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费用、提供劳务的数量以及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情况如下表所示:

辅助生产车间名称

机修车间

运输车间(吨公里)

待分配费用

9400元

4800元

供应劳务数量

12000小时

11000吨公里

耗用劳务数量

机修车间

1000吨公里

运输车间

800小时

基本生产车间

9200小时

6000吨公里

行政管理部门

2000小时

4000吨公里

要求:(1)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将计算结果填列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

(2)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本题的关键在于交互分配率的计算。即:

机修车间交互分配率:9400/12000=0.783

运输车间交互分配率:4800/11000=0.436

对外分配率:

机修车间费用分配率=9209.6/11000=0.822

运输车间费用分配率=4990.4/10000=0.499

分录:

交互分配分录: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 436

——运输 626.4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 626.4

——运输 436

对外分配分录: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10556.4

管理费用 3643.6

贷:辅助生产成本——运输 4990.4

——机修 9209.6

本题考察了考生对交互分配法这一成本会计核心问题的掌握情况。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同学能较好的掌握这一问题,这道题的得分率还可以。但是仍有一部分考生知识掌握不牢固,在计算对外分配率时待分配费用总额应该加哪部分费用减哪部分费用弄不清楚导致计算错误。比如机修车间待分配费用应该是9400+436-626.4=9209.6,运输车间待分配费用为4800+626.4-436=4990.4,很多同学算成了机修车间待分配费用为9400-436+626.4=9590.4,运输车间待分配费用为4800+436-626.4=4609.6,导致这以后的交互分配完全计算错误,造成严重失分。另外本题要求列表计算,但是很多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列表,导致只有结果没有步骤,很多必要的得分点没有在试卷上出现,造成一些无谓的失分。

第45题某工业企业200×年成本机会规定的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为1000元,降低率为10%、该年商品产品成本表所列全部可比产品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为16000元,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为15000元,本年实际总成本为14000元。

要求:(1)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划执行情况;

(2)计算产品产量、产品品种结构和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果降低计划执行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一般评价。

该题的答案为:

(1)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16000-14000=2000元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2000/16000×100%=12.5%

可比产品成本超计划降低额=2000-1000=1000元

可比产品成本超计划降低率=12.5%-10%=2.5%

(2)各因素影响程度:

产品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16000×10%-1000=600元

产品比重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16000-15000)-16000×10%=

-600元

产品比重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600/16000×100%=-3.75%

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2000-(16000-15000)=1000元

单位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000/16000×100%=6.25%

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合计=600-600+1000=1000元

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合计=-3.75%+6.25%=2.5%

(3)一般评价:可比产品成本超计划降低,主要是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这是成本管理上的成绩;优异产量增加也增加了成本降低额,只要增产的不是滞销产品,也应给予好评;优异产品比重变动而抵消了一部分成本降低额,一般的说不是好现象,这是降低了成本降低程度较大的产品,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本题考察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主要考察了连环替代法的运用,也属于重点问题,但是考生这道题的掌握情况很不好,该题的得分率较低。很多同学不知本题如何下手,往往只计算出第一步的降低额和降低率便不知所措了,可见复习时并没有认真学习了解这部分内容。还有同学计算出了 正确答案,却忽略了最后一步的合计即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合计=600-600+1000=1000元,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合计=-3.75%+6.25%=2.5%,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也有少部分考生虽然能够按照连环替代法计算出各种因素的完成情况,却不能正确的对完成情况进行正确评价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可见考生有时应试心理太强,反而忽略了对所学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综合:大部分同学能得35分左右,60以上的有一部分,该部分同学基本上对知识掌握的较扎实,书写的也很认真,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得30分以下,这部分同学对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答半截题的现象很严重。希望考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对课本的有深入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