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十)_自考指南-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自考指南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十)

发布时间: 2016-06-14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这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工人阶级。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
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8、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部门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所包括的大阶段是(ABE)
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E.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要 (ABCDE)
A.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
B.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
D.组织分散的农民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
E.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

3.没有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BCDE)
A.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
C.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E.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会被破坏

4.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分配制度上的总体差别是(BC)
A.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C.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D.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E.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5.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BD)
A.商品经济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B.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C.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D.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E.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6.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未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因为(AC)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未高度发展
B.人们还受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影响
C.劳动者没有获得全面发展
D.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
E.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7.二次大战后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所产生的作用是(ABCD)
A.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
D.促使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E.形成垄断资本主义食利国

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调节的原因在于(BD)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E.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五、名词解释

1、生产力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岗位上。特别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
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14、“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简答题
10.1 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答:①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由奴隶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10.2 马克思怎样划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到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

答:马克思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①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这里所说 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②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③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10.3 怎样理解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

答:①目的和手段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目的,相对于下一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手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手段。②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不能孤立地判断。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立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是要建立公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10.4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①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10.5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②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人们要通过劳动取得谋生手段和生活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③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的生产资料可提供。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10.6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①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10.7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②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10.8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①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10.9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①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客观性。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照一定比例将社会劳动分配于各个部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地运行和发展。②有计划实现比例关系的原因。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来自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③我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而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论述题

1.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共同特征

答:(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相互衔接和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是:①生产资料公共所有;②各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作为统一的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共同生产的产品也是社会的产品;③社会产品中的一部分由社会所有和支配使用,另一部分归各社会成员消费;④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劳动,由社会取得消费品;⑤由社会计划调节劳动的分配和调节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比例;⑥每个人的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构成社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再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还需保持和发展商品经济,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

2.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主要区别是:(1)在社会分工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即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使劳动片面化,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人们得到全面发展,体脑劳动差别缩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变换工作。(2)在劳动性质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在分配方式方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4)在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发展到极高程度,社会成员的需要还不能充分满足。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将高度增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成员的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4.怎样理解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1)过渡时期的涵义。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新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过渡时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总的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各国过渡时期的长短,视其原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而有异。愈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就愈长一些。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短暂阶段,是由过渡时期的任务所决定的。要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要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经历复杂的、较长的过程。(3)我国过渡时期的特点。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革命取得胜利后,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也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公有制这个根基被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就随之动摇。(2)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实行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结合。

6.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什么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答:(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切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则应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为实现这个生产目的创造条件。(2)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但是,这个途径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二是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多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对于发展生产力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7.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1)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的新变化。20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战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表明,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8.如何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答:(1)以生产力标准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根据道义原则进行评价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起以往的社会制度,起了十分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但并不否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剥削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仍然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的。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生产力被浪费被破坏的明显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现有的生产力被毁灭掉。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建立起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