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4)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学习建议:

本章是《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控制研究的一般理论

卢因的把关概念

传播者如何“施控” 怀特的把关研究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本章知识脉络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布里德的研究

传播者如何“受控” 四种控制观念与控制体系

阿特休尔与《权利的媒介》

政治控制

控制的四种形态 经济控制

受众控制

自我控制

第二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基本概念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 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二、重点识记

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1) 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

(2) 以欧洲的批判学派。

第三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重点题

提出者 主 要 观 点 存在不足

卢因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怀特 第一个把卢因的把关理论应用于研究新闻机构如何进行把关活动,在传统学派中被视为实证研究的经典案例。这项研究通过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信息是怎样被筛选或过滤的。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后的信息。 对把关行为做了个人化的解释,没有考虑组织因素。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又称为新闻流动模式。揭示出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1,把关行为可能在新闻传送到报社之前已经由通讯社完成了;2,把关行为不只是选择与拒绝,还会改变新闻形式与内容;3,把关行为并不随着新闻媒介的传播而结束;4,把关过程中反馈很少,也不及时。

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等同起来,每个关口不分主次。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信息流通中的把关人固然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把关行为出现在新闻组织内部,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新闻采集阶段;(2)新闻加工阶段;

注:此表内的内容十分重要,设计到此节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

二、卢因得把关理论有甚么意义?

在卢因之前,西方新闻界已知倡导“客观原则论”。记者只能是现实的记录者。卢因认为绝对的客观与公正是不可能的。批驳了“客观原则论”。

第三节 深层控制(受控)

一、基本概念

1、潜网

美国布里德提出的。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十分微妙,有十分强劲的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方面防至新来的从业人员对既定的行规的干扰。媒介组织内的潜网,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的折射。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责,而这种控制是潜移默化的,被称为“潜网”。

2、《权力的媒介》

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所著。基本观点: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有四种: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正式形式。

二、重点题

一、控制的四种观点

控制观念 主 要 观 点 代 表 人

集权主义理论(君主独裁)

1、国家的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严格控制自由讨论和信息传播。2,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意大利

马基雅维里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放任) 1,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中最重要的是言论自由;2,人是理性的动物,可以“自我修正”。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竞争中在能产生与发展。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自我约束) 报刊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还应该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没有外来的控制的条件下,媒介应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律)。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国家统管) 带有偏见,看作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延续。

注:此表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阿特休尔的理论属于批判学派。

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两个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关注传播过程受众一方及传播效果问题;

批判学派关注传播者一方及都传播的控制问题。

阿特休尔的研究的是传播者及其如何控制传媒,所以是批判学派。

第四节 控制的四种形态

控制形态 地位 主 要 形 式

政治控制 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 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等。

经济控制 最根本的控制,来自经济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控制 1,媒介的所有权。2,广告;

受众控制 来自传播对象,由外而内。 主要是反馈:(1)受众通过信件等,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的意见;(2)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收听某种媒介,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自我控制 传播者对自身主动的约束。是由内而外的。 (1)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2)各类传媒从业人员按照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二、文化控制与其它控制之间的关系。

所有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之中,一切控制现象都在特定的文化大背景下。也就是说,文化控制包含所有控制形态。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学习建议

本章探讨的是拉斯韦尔的五W中的第二个W“说甚么”“怎样说”。这一章内容较多,尤其基本概念(名词解释)方面的内容更多,也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而且部分理论知识在理解上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章的学习需要考生认真对待。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的基本理论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

信息

信息与信息科学的渗入 信息的特性

信息科学的渗入

信息的分类

本章知识脉络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信息量低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信息量高

符号与信号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编码与译码

可读性测量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

内容分析

二、重点题

1、进行内容分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2)各种媒介对同一问题,或不同国家的同一类媒介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3)研究传播内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

(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与困难。

2、内容分析和其他涉及传播内容的研究的区别。

(1) 内容分析不同于内容分析法。(参见第四章)

(2) 内容分析不同于对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的分析

3、内容分析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1)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是经过高度筛选的;

(2)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娱乐性的;

(3) 大众传媒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形式上力求简单。

第二节 信息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一、基本概念

1,信息

三种情况:(1)一般性说法,信息是情报,资料,知识等等;(2)信息概念的实质;(重点)(3)从哲学角度探讨信息的本质,本源。(美国巴克兰德提出的对信息的三种含义)

2,信息量与负熵

1956年法国布里渊引入热力学“熵”的概念。信息就是负熵。“熵”是某一系统的无序状态的度量,信息熵是解除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一个系统越无序,熵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一个系统越有序,熵越小,信息量也就越大。

3,信息的三个层次

(1)语法;(2)语义;(3)语用;

二、重点题

1,信息具有的特性。

(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型;(6)替代性。

2,传播学引入信息科学的重要意义。

(1)信息科学对传播模式,传播理论产生重要影响;(2)信息科学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3)信心科学对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一、重点题

1,信息的分类

传播学分类 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 1,语言信息;

2,符号信息;

3,图像信息

传播学分类 信息内容的性质分类 1,新闻信息;2,教育信息;

2,说服信息;4,商业信息;

5,娱乐信息。

传播学分类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分类 1,指导性信息;2,维持性信息;

3,复原性信息;

非传播学分类 控制论对信息的分类 1,外源性信息;

2,内源性信息。

非传播学分类 从哲学角度的分类 1,客观信息;2,主观信息;

3,人工信息。

非传播学分类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分类 1,潜在信息;2,先验信息;

3,实得信息

2,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

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新闻不等同于信息。新闻的特点:

(1)新闻要求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新闻要求公开传播;(4)从信息的三个层次上看,新闻在语法层次上与其他信息一样。在语义层次,语用层次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一、基本概念

1,信息匮乏

社会上的信息量流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阻碍社会的发展。信息匮乏导致社会发展受阻,科技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下降,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

2,信息超量

社会上的信息流量超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或者超过社会的需求。它会使受众变得冷漠,恐慌,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和冷漠感,并形成噪音,减弱传播效果。

二、重点题

1,控制信息流量的意义及方法。

控制社会信息流量的原因是信息匮乏,信息超量都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信息匮乏的后果:(1)阻碍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停滞;(2)导致科技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3)导致文化素质下降;(4)不良信息乘机而入。

信息超量的后果:(1)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冷漠感;(2)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压抑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

正确控制信息流量的方法:(1)找出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主要因素;(2)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2,当前传播新技术的应用,形成超量的信息流量,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1)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个人化。(2)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好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