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2)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2)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 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 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

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

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

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 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

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龙山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