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16)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16)

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16)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三节 雨果(1802——1885)

1.雨果的小说诗歌创作

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剧本《马里红o德o洛尔姆》和《欧那尼》,七月革命爆发后,颂诗《年轻的法兰西》、抒情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心声集》、《光与影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流亡生活中,《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小拿破仑》、《一个罪行的始末》、政治讽刺诗《惩罚集》

欧拉尼决战:

《欧拉尼》写16世纪西班牙的一个贵族出生的强盗欧拉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本完全剧本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它的上演引起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决战。

刚入文坛时,拥护波旁王朝。《〈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的标志“。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2.雨果以人道主义为主线的作品有: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走向极端的作品。雨果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3.“《〈克伦威尔〉序言》”与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和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①人物自身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②人物之间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③两种阶级关系对照:路易十一王朝——“奇迹王朝”(乞丐王国)。

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物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1)。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

①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

②热情天真。

③品格坚贞,宁死不屈。

(2)。敲钟人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象征:

①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

②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①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人物形象,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6.《悲惨世界》创作目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7.《悲惨世界》主题内容:

小说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小说的主题是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

8.以小说《悲惨世界》为例,说明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同情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雨果明确地说:“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2)同情人民的革命斗争。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巴黎街垒战,作者认为革命是合理的,是反动统治压迫的必然结果。这些同情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思想更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3)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雨果在小说“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

(4)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性。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法律是低级的法律,它只能使罪犯继续犯罪,而人道主义是高级法律,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5)塑造了人道主义者的最高典型——米里哀主教和后期的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尽管相信革命是一种进步,但不主张暴力革命。改造社会的根本药方是人道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人道主义,体现了雨果“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9.米里哀主教形象: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施好善,处处效仿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所有这些,都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10.比较分析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

一、共同内涵:都提倡要重视人、肯定人,肯定人的“现世幸福和享受”、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二、内涵差异:

(一)产生的背景不同

人本主义产生于原始的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人在对外贸易中受到了优秀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人与神之间可以相互打仗;人和神之间可以通婚等等,希腊神话中的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希腊民族把希望寄托在现世人生,而不是寄托在冥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希腊民族作为早熟儿童发育的很健全,体现出一切从人权出发,关怀人、重视人。

人文主义产生于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强调把人从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恢复人的本来面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的感官的心理享受,主张肉体的解放。(《十日谈》、《巨人传》)。

②反对蒙昧主义: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要求恢复人作为“宇宙精华、人生主宰”的力量。这一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道主义产生于18至19世纪,一直发展到20世纪。

人道主义着重主张把人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解放出来:

①18世纪强调把人从封建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启蒙小说、博马舍的戏剧等)。

②19世纪主张劳动人民应该获得平等地位。(《悲惨世界》、《双城记》等。)

③20世纪苏联文学界提出了“社会人道主义”的口号,强调个人对社会集体应该负责的同时,国家、社会、集体也应当对个人负责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态度。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二)强调的内涵术语的侧重点不同。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主宰。

人文主义:强调恢复人的本来面貌,把人从神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平等权利。“自由、平等、博爱”,把人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解放出来。

因此,三者一脉相承,但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思想侧面。

11.《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2)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语言极富特色。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