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26)_文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文学 >> 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26)

201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26)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三节 列夫托尔斯泰

1、创作:

《童年少年青年》——自传性三部曲。

《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现了他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琉森》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

《哥萨克》。

《忏悔录》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的标志。

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2、“镜子学说”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由贵族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与贵族传统观念决裂。托尔斯泰转变后的观点仍然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一方面对现存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宣传他的道德说教。列宁说:“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3、“心灵的辩证法”

——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托尔斯泰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托尔斯泰注重感情和思想的演变,注意心理活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有机性。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关于发掘内心深外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

4、托尔斯泰主义

——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不以暴力抗恶;(2)道德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

托尔斯泰主义在理论上是荒缪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5、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形象:

尼古连卡(三部曲);奥列宁(《哥萨克》);聂赫留朵夫(《一个地主的早晨》);

彼尔、安德列(《战争与和平》);聂赫留朵夫(《复活》)。

6、《战争与和平》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以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肯定了卫国战争的决定力量——俄罗斯人民,赞扬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小说结构宏伟,布局严整,一四个家庭的命运为主要线索,以战争与和平为两个中心,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7、为什么列宁说托尔斯泰的小说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复活》的思想内容。)

《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

①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

②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③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

④否定了地主土地占有制。

8、为什么说《复活》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①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小说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但是小说又鼓吹“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例如,作者借聂赫留朵夫之口说:“法律只是维护有钱人社会秩序的工具”。

②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但同时又宣扬一种新的宗教。

例如,小说最后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五条生活原则。

③小说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地主土地占有制。但同时作品又宣扬一种改良主义。

例如,作品寄希望于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的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复活”来缓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④小说对革命者的描写一方面认为革命者道德高尚,也很同情他们的政治理想。但另一方面,他又竭力描写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的改良主义者。

例如,通过农民领袖之口说出了: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摧毁整座大厦,而只是为了略微改变一下内部装置就行了。

综上所述,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是用宗法制农民的观点来进行批判的,小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们的“幻想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因此,《复活》成为反映俄国革命中各种矛盾状况的一面镜子。

9、《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形象:

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其性格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⑴从单纯善良到自私自利。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

⑵道德自我完善,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法庭相遇,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玛丝洛娃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决定向她赎罪,并决心和她结婚。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认识了社会的弊病,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⑶精神上的“复活”。上诉失败,他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10、“忏悔贵族”

——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为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11、马斯洛娃的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被骗,沦落,控诉抗议,西蒙松促成了她的复活。

12、《安娜卡列尼娜》思想内容:(略)

1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①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辨证过程。

托尔斯泰把安娜内心的爱与恨、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种种矛盾而复杂的思想写的惟妙惟肖。

②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安娜的肖像系列体现着安娜性格的发展,体现着安娜爱情故事的起伏,记载着安娜的幸福和悲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完整性方面的威力。

③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条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情节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14、《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

安娜是俄罗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⑴她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处于沉睡状态的激情,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但最终孤弱无助,只能以死了却一生。

⑵当渥伦斯基明确表现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发狂到了极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15、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性格决定了在看到生命的新的意义后,再也无法同卡列宁生活下去,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孤弱无助,只能以死抗争。

②造成安娜悲剧因素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上流社会,妻子骗丈夫,丈夫骗妻子屡见不鲜,安娜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爱情的破裂,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③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安娜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16、托尔期泰对安娜具有双重的态度:

一方面提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另一方面,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安娜的结局体现了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列文形象带有作家自传性质。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