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敲用字是否规范
对繁体字、生造简化字、错别字要特别注意核对。
(二)推敲用词是否准确
用词的准确性来自对事物认识的准确和对词代表的概念含义、范围的确切把握。如果概念范围不确定,结果易生歧义,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会给工作造成损失。比如主流媒体把“失业”说成“下岗”,把“涨价”称作“调价”,一方面避免了前一词语尖锐的刺激力,一方面表意也更恰当;评价邓小平的公文把人们常说的“三起三落”改为“三落三起”更为积极也更为恰当。所以,修改时,对用词要从正面、反面,反反复复地推敲,甚至咬文嚼字,以求用得确切,有分寸感。
(三)推敲句子是否通顺
句子要通顺必须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要求和修辞规范。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句子搭配不当,句意残缺,句子累赘不清或繁简不明,推论不合事理等等。比如教材上例举的几个句子,都是比较典型的病句。
修改时,可用朗读法去发现句子不顺当的地方,成分残缺的增补,多余的删除,用词不妥当的替换,语句过繁的要简要,搭配不当的要调整。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改病句原则是简要、高效,使句式正确,语意畅达。
(四)要推敲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用得好,能帮助作者正确、精细地表达 思想感情,用得不恰当,会伤害文意,小则闹出笑话,大则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修改语言时必须对标点符号的修改予以重视。
基本的标点符号有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以及破折号、省略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要能正确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必须弄清它们的含义和作用。在习作中标点运用不规范的情况有:
1.用“。”代替了文中所有的标点,这是作者受西文标点方式的影响,文字表现意识不强,或写作态度不严肃的表现。
2.全文“一逗到底”,文章结束才出现一个句号,这种不按句意标出标点的情况,说明作者句子意识不强。
3.运用感叹号时,用“!!”或者“!!!”以示感情强烈。有的甚至在一连串的句子后都用感叹号,反而使读者感觉不到感情的强烈。应该保留一个,删去多余的。
4.在运用了疑问词的句子里,不管是不是真正发问,有没有疑问语气,就在句子后画上个问号。陈述句包含疑问成分,不用问号。
为了准确表达文义,要克服运用标点的随意性。修改时,要结合句意反复推敲斟酌,以保证语意得到完美的表现。
另外,学术类文章在写作中常用人工语言,如符号、图、表等,修改时要推敲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接口处是否自然、流畅,符号运用是否规范,图表是否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