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伦理学 课程代号:0032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新编伦理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掌握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而设置的。
开设《新编伦理学教程》课程,通过对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本质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结构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道德的基本理论的了解;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调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的理解,从而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新编伦理学教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哲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均有紧密的联系:伦理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学好哲学能增强考生的哲学理论功底,并加强对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更能使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伦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智慧,更好地指导考生的学习和生活。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导论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定义,了解伦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和运用伦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了解伦理学的使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伦理学的历史考察
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主张。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第二节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伦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价值分析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推己及人和自我省察法;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等。
第三节 伦理学的使命
(一)探讨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本质、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和规范体系。
(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选择的方案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选择的方案。
(三)为道德调控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为道德调控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四)为个体道德完善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为个体道德完善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三 考核知识点
(一)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定义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四)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伦理学的使命
四 考核要求
(一)伦理学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1.识记:伦理学的产生的时间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前的三大发展阶段。
2.领会:马克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及其划时代意义。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定义
1.识记:伦理学的科学定义。
2.领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主张。
3.简单应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识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领会:道德与利益关系的两个方面。
(四)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领会:伦理学为什么要坚持价值的分析方法。
3.综合应用:什么是推己及人的研究方法,推己及人在伦理学研究中何以可能。
(五)伦理学的使命
1.识记:伦理学的使命有哪些。
2.领会:伦理学如何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
第一章 道德本质、特点与社会作用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道德的本质与含义,了解道德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入理解道德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含义
道德的含义;马克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的规定性。
(二)道德的本质
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本质的看法;马克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第二节 道德与生产力、科学技术
(一)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道德的作用
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重要意义及其表现;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作用的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道德进步冲突的表现及其原因。
(二)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
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
第三节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一)道德与政治
道德与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二)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道德与文艺
道德与文艺的区别与联系。
(四)道德与宗教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基本特点
道德的基本特点。
(二)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道德作用的错误认识;道德在社会发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三 考核知识点
(一)道德含义。
(二)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
(四)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的关系。
(五)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四 考核要求
(一)道德含义
1.识记:道德的含义。
2.领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的规定性。
(二)道德的本质
1.识记: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2.领会:马克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3.简单应用:应用马克主义的道德本质论评析历史上对道德本质的不同看法。
(三)道德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
1.识记: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道德有什么作用,提出了哪些道德问题。
2.领会:(1)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重要意义及其表现;(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作用的条件。
3.简单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道德基本冲突的表现及其原因。
4.综合应用:现代科技发展提出了哪些道德问题,如何应对。
(四)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的关系
1.识记: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领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道德与法律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五)道德的基本特点
1.识记:道德特点有哪些。
2.领会:道德在社会发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单应用:如何看待"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德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了解道德的历史类型,了解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并能对道德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道德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关于道德起源的若干观点
几种不同的道德起源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起源的概说及其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的内容;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内容和特点;奴隶阶级道德的特点。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地主阶级道德的内容和特点;农民阶级道德的特点。
(四)资产阶级的道德
资产阶级道德的特点。
(五)无产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无产阶级道德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 道德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道德发展迂回曲折的表现。
(二) 道德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道德批判继承的客观根据。
(三)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对道德推动作用的表现。
(四) 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
批判继承剥削阶级道德遗产中的积极因素;批判继承历史上劳动人民的道德遗产。
(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
(三)正确认识与处理几种关系
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道德的起源。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三)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三 考核要求
(一)道德起源
1.识记:道德起源的决定因素。
2.简单应用:分析比较关于道德起源的不同观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起源的论述。
(二)道德历史类型
1.识记:(1)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有哪些;(2)无产阶级道德发展的过程及其每个阶段的特点。
2.领会:为什么说由原始社会道德过渡到奴隶社会道德是道德的历史进步。
(三)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识记:道德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2.领会:社会因素如何制约道德的发展。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1.识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内容。
2.领会:如何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3.简单应用:中国传统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
4.综合应用:怎样认识和处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现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三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结构与道德建设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及结构,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作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弄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二)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条件
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结构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
(三)"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
"五爱"的提出;"五爱"的内容。
(三)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与价值导向的一元;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我国现阶段道德境界的四个层次。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效应及启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三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结构。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1.识记:(1)"共产主义道德"的提出与含义;(2)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2.领会:(1)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条件;(2)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进步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结构
1.识记:(1)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系结构;(2)"20字基本道德规范";(3)集体主义的总体要求;(4)"五爱".
2.领会:"五爱"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简单应用:社会生活领域有哪些道德要求。
4.综合应用:(1)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2)在高扬个性的当今时代下,如何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1.识记:(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2)我国道德境界有哪些层次。
2.领会:(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2)个体成员价值多元化的原因。
3.简单应用:(1)如何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
4.综合应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道德建设;(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义利统一。
第四章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价值
(一)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的含义;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价值。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
(一)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
教育劳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第四节 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教师道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的表现。
(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教师道德对学生教育作用的表现及其阶段性。
(三)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四)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四 考核要求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
1.识记:职业的含义。
2.领会: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价值。
3.简单应用:为什么说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弱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价值。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
1.识记:(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2)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
2.领会: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劳动实践。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识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2.领会: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四)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1.领会:教师道德通过哪些途径对社会发生影响。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基本构成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及其基本构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自觉地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各项具体规范要求。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
经济关系如何决定教师职业道德;经济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决定作用的表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劳动的本质和目的决定
教育劳动的本质和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劳动之间的相互的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如何为经济基础服务;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的体现。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
教师职业道德如何从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表述。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一)教师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的含义;在教师职业选择问题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二)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的含义;教师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教师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转换为道德义务。
(三)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的含义;教师如何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
(四)教师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教师职业纪律的含义;教师如何做到模范遵守职业纪律。
(五)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的含义;科学技术的趋势与特点;科学技术的形势对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
(六)教师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的含义;教师职业良心与教师职业责任的区别;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特殊意义;如何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职业良心。
(七)教师职业作风
职业作风。教师优良职业作风的要求。
(八)教师职业荣誉
职业荣誉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职业荣誉的含义及其作用;教师如何努力创造职业荣誉。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四 考核要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识记:(1)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
2.领会: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3.简单应用:教师职业道德是如何从教育活动中引申出来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1.识记:(1)教师职业纪律的含义;(2)职业良心的含义。
2.领会:(1)在教师职业选择问题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如何将教师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转换为道德义务。
3.简单应用:当代科学技术的趋势与特点,对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4.综合应用: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特殊意义,如何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职业良心。
第六章 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要求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职业关系的特点和内容,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妥善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模范遵守教师道德的各项要求,作一个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职业关系与教师职业关系
(一)职业关系概述
职业关系的内容。
(二)教师职业关系的特点和内容
教师职业关系的特点;教师职业关系的内容。
第二节 职业关系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忠于职守,乐为教育奉献
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
如何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
(三)钻研业务,提高教育质量
如何钻研业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四)树立师表形象,为教师职业增辉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树立现代教育的科学学生观
现代教育中什么样的学生观才是科学的学生观。
(二)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教师怎样把握合理严格的要求。
(三)了解、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
怎样才能理解、信任学生。
(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怎样才能形成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教师与同行及领导关系——相尊相学
教师如何处理好与同行及领导的关系。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密切配合
教师如何与家长配合,以求更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与社会——利用环境,共同育人
教师如何利用环境更好的育人。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关系。
(二)职业道德要求。
四 考核要求
(一)教师职业关系
1.识记:(1)职业关系的内容。
2.领会:教师职业关系的特点及内容。
(二)职业道德要求
1.识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
2.领会:(1)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重要意义;(2)如何钻研业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3)如何才能做到为人师表;(4)教师道德基本内容中,哪些是最重要及核心的道德要求。
3.简单应用:(1)如何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2)现代教育中什么样的学生观才是科学的学生观。
4.综合应用:在现时代条件下,教师怎样把握对学生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
第七章 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本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道德内化的条件和过程,了解个体道德品质的特点和结构,了解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在构成与外在表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一)社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社会道德的概念;社会道德的特点。
(二)个体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个体道德概念;个体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三)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关系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社会道德的内化
(一)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道德内化;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
(二)社会道德内化的条件
道德内化的条件。
(三)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
道德内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三节 个体道德品质
(一)个体道德品质的含义与特点
道德品质的含义;道德品质的特点。
(二)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
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
(三)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六项优秀道德品质。
第四节 个性心理品质
(一)个性心理品质及其内在构成
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及内在构成;个性心理的要素;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二)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
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
(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
(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三 考核知识点
(一)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二)社会道德的内化。
(三)个体道德品质。
(四)个性心理品质。
四 考核要求
(一)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1.识记:(1)个体道德的本质与特点;(2)社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2.简单应用: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二)社会道德的内化
1.识记:道德内化的概念。
2.领会: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和条件。
3.简单应用:道德内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三)个体道德品质
1.识记:道德品质的含义。
2.领会:道德品质的特点。
3.简单应用: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
4.综合应用: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优秀道德品质。
(四)个性心理品质
1.识记: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综合应用: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有哪些表现,如何才能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八章 道德行为选择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以及道德行为选择过程的实现,从而更好地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意义。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
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认识的选择性;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
价值冲突;在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选择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一)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
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责任
非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行为选择的责任的论述。
第三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
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的含义;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的内容。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
行为动机的选择;行为目的的选择;行为手段的选择。
三 考核知识点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四 考核要求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1.识记: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2.领会: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意义。
3.简单应用:道德行为选择中知、情、意的作用与关系。
4.综合应用: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1.领会: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2.简单应用:(1)辨析几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2)如何理解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1.识记: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
2.简单应用: 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
第九章 社会道德调控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了解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构成和作用,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与特征、方式和途径,了解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了解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并弄清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及道德修养在实现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构成
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含义;软调控与硬调控的关系。
(二)道德调控机制的特殊作用
道德调控基本含义;道德调控的特殊作用。
(三)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评析
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第二节 社会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过程与特征
道德教育的含义;道德教育的意义;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第三节 道德评价
(一)道德评价及其社会调控功能
道德评价的含义;自我道德评价与社会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社会调控功能。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评价的依据。
第四节 道德修养
(一)道德修养及其本质
道德修养的含义;道德修养的本质。
(二)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其途径
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修养的途径。
(三)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的铸造
人格的三层次;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的关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二)社会道德教育。
(三)道德评价。
(四)道德修养。
四 考核要求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1.识记:(1)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含义;(2)道德调控基本含义。
2.领会:(1)道德调控的特殊作用;(2)软调控与硬调控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评析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
(二)社会道德教育
1.识记:道德教育的含义。
2.领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特点。
3.简单应用: (1)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环节; (2)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三)道德评价
1.识记:道德评价的含义。
2.领会:道德评价的社会调控功能的表现。
3.简单应用: 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客观依据。
(四)道德修养
1.识记:道德修养的含义。
2.领会:道德修养的本质。
3.简单应用: 人格的三层次及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的关系。
4.综合应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章 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进行人生价值的选择,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生与人生观
(一)人生的被动与主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人生的界定。
(二)人生观及其类型
人生观的含义;几种主要的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及其特点。
第二节 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含义和特点;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
(二)人生价值观及其形成
人生价值观的含义;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一)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人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人生的外在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人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
人生的应有价值;人生的现有价值。
第四节 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一)人生价值的选择
人生价值选择;价值目标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三)在奋斗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的内涵;如何在奋斗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 考核知识点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人生价值观。
(三)人生价值。
(四)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四 考核要求
(一)人生与人生观
1.识记:人生观的含义。
2.领会:(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人生的界定;(2)人生哲学及其特点。
3.简单应用: 辨别几种主要的人生观。
(二)人生价值观
1.识记:(1) 价值;(2) 价值观;(3)人生价值观;(4)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2.领会:价值观的作用。
3.综合应用: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人生价值
1.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
2.领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1.识记:创新的内涵。
2.领会:价值目标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3.简单应用: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4.综合应用: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 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制定的。目的在于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的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自学考试大纲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 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和发挥。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面一般也应有;教材里面有的内容,大纲里不一定体现。若教材中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以大纲为准。
三 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指定教材:《伦理学》(1989年版),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暂定)
推荐教材:《新编伦理学教程》,李春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考读物:(1)《伦理学》,罗国杰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新伦理学》,王海明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四 关于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原著阅读法是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方法,考生应根据实际可能,适当阅读原文。本课程学分数为2分。
五 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是考核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内容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照四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观点、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主要政治活动,掌握有关概念、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理论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微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六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要适当联系实际,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试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而考试内容则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对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重点辅导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切忌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者引向猜题押题。
七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应用占50%左右。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本课程的考试采取笔试方式进行。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5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并略有复查时间为度。
附录:题型举例
一、 单项选择题 (被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
1.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换和内化完成的最终标志是 ( )
A道德行为 B道德习惯 C 道德品质 D道德情感
2.以下哪项不是伦理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A价值分析法 B推己及人法 C 自我省察法 D阶级分析法
二、 多项选择题 (被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
1.道德调控的途径主要有( )
A道德教育 B道德评价 C道德赏罚 D道德修养 E道德选择
2.以下哪些不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气质
三、 名词解释题
1. 道德
四、辨析题
1.有用即为善。
五、简答题
1.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优秀道德品质?
六、论述题
1. 什么是价值冲突,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湖北自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