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四)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06年《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四)

06年《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四)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二)企业服务质量统计

1、安全指标

反映安全特性的主要指标有:事故件(次)数、死亡人数、货损率(见P163的解释)等。

2、准确性指标

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准确两个方面,可以采用准确率指标来反映。

不同企业对准确特性要求不同,运输企业用正点率、邮电企业用差错率反应准确特性。

3、速度指标

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用及时率指标来反映。

及时率指标是通过服务中实际消耗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是否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及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为不及时。

常用的指标有;电报(函件)全程及时率、电报发报(投递)及时率、长途电话及时率等。

4、便利和满意指标(P164)

便利是指用户享受服务的方便程度,满意是指用户对提供服务的感受程度。衡量便利与满意可以采用每一服务人员平均服务的人口数、顾客满意率和问卷调查平均分等指标。

第四节 产品质量控制(P164-173)

一、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质量控制中的数据

数据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一种量度。

在质量管理中,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不同一般可分为计量值数据和基数值数据量大类。

搜集数据一般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

(二)产品质量波动

产品加工即使在相同的工艺技术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会绝对相同,其产品质量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

2.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

(三)工序能力指数

1.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工序能力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即工序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生产合格品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工序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工序质量。从定量角度看,工序加工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的波动幅度(分散程度)可用6σ来表示,即表示工序能力大小的B为6倍标准差σ。

2.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是指技术要求或产品公差范围(T)与工序能力(B)的比值,一般用Cp表示。

例:已知一批零件的σ是0.0052mm,T为0.05mm,求工序能力指数。

3.工序能力评价

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质量能力的综合性指标,通过对工序能力的测算,可以了解工序能否保证质量,满足公差的要求。

二、质量控制常用的统计方法

影响企业产品质量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为了准确地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各类企业在质量管理中,都可以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因素分析。

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控制图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相关图法等等。

(一)控制图法

控制图法是指运用一套统计方法,绘出控制图,借以控制产品再生产过程中保持质量稳定的一种管理手段。

(二)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因素土,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都有它产生和形成的种种原因。要保证产品质量,搞好质量管理,就必须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因果图就是这样一种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的原因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三)主次因素排列图法

主次因素排列图又叫帕累托图。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四)相关图法

对于具有相关关系的一对变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个点形成的图形,即为相关图。产品质量分析相关图,通常用横轴表示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纵轴代表产品质量特性。依据相关图进行的相关回归分析,就叫相关图分析法。

第五节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标准(P174-182)

全面质量管理与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

一、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是组织、全体成员及社会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

把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

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

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工作;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

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理化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文明生产与质量教育工作等。

三、ISO9000系列标准

(一)ISO与ISO9000族

1.ISO的含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

2.ISO9000族的含义

是指ISO/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TC176指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二)GB/T19000-ISO9000的名称和内容

GB/T19000-ISO9000是一套精心设计、结果严谨、定义明确、内容具体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标准,它包括:“两个指南”(P178)、“三种质量保证模式”。(P179)

(三)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又成为合格评定,是指为进行认证工作而建立的一套程序和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和质量体系的认证与认证机构的认可。

(四)在我国企业中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作用

1.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2.促进国家计量水平的提高,减少社会的重复检验和试验

3.降低承担产品责任的风险

4.实现国家对铲平质量的宏观控制,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内力

第六章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第一节 企业从业人员统计

一、企业从业人员统计的范围及原则

所谓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

企业从业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包括企业在岗职工和企业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一)从业人员统计包括的范围

1.企业在岗职工。

2.企业其他从业人员。

(二)从业人员统计不包括的范围

1.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生产经营性原因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3.企业内部退养职工。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

根据统计分析的不同需要,企业从业人员统计可以有两个口径:一是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企业劳动者,二是反映规模的企业全部劳动者。

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

二、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统计

(一)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

1.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企业在报告期最后一天的从业人员实有人数(月末、季末、年末人数)。统计指标: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其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等。

2.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表明报告期内占有劳动力的一般水平,使计算拉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P185)

注意:报告期内节、假日的人数一律按节、假日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例某企业约6日开工,每天的人数资料如表6-1:

日 期 16-17 18-20 21 23-24 25-27 28 29-30

人 数 590 600 休息 600 603 休息 604

四月份平均人数为:

(二)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P186-188)

1.按用工期限分组(P186)

2.按工作岗位分组(P187)

3.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P187)

4.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P187)

5.按文化程度分组(P187-188)

三、企业从业人员变动统计

(一)从业人员绝对量变动统计(P188)

1.本期增加从业人员人数(P188-189)

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从业人员数。

2.本期减少从业人员人数(P189-190)

减少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且不再由本单位支付报酬的人员。

(二)从业人员相对量变动统计

从业人员总数变动程度指标。它是期内净增从业人员人数或净减从业人员人数与期初从业人员人数之比。(P190)

第二节 企业劳动时间统计(P190-197)

一、劳动时间的核算(P190)

(一)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P190)

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是以工日或公时为计算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叫一个工时,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在制定劳动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时,也用“分”作为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

(二)劳动时间的构成(图)(P190-191)

(三)劳动时间的核算(P191-193)

1.报告期日历工时(日)

2.制度公休工时(日)

3.制度工作工时(日)

4.出勤与加班工时(日)

5.缺勤、停工、非生产公时(日)

6.实际工作工时(日)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日)

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P193-195)

(一)工人出勤率(P193-194)

(二)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P194)

(三)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P194)

(四)劳动日利用率(P195)

三、劳动时间平衡表

(一)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

劳动时间平衡表有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

(二)劳动时间平衡表分析

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P197)

3.分析加班加点情况(P197)

4.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

第三节 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P197-205)

一、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P197-199)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一)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P197-198)

劳动生产率正、逆指标公式。

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

(二)劳动生产率的分类(P198-199)

1. 按不同从业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

在我国企业统计的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公式)(P198)

例如:企业产值3000万,工人平均人数60人,其他人员平均人数40人。则:

2. 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P198-199)

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和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指标。

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的关系(公式)。(P199)

3. 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P199)

劳动成果数量,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与此相适应的,就有按各种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

(1)企业实物量劳动生产率

(2)企业劳动量劳动生产率

(3)企业价值量劳动生产率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P199-202)

(一)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分析

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

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受企业内各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受(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各单位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结构变动影响。

因此,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总指数(即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三种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200)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

1. 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P200)

2.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P200)

3.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P200)

在劳动力技术装备成都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利用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也越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高低,又受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的分析(P201)

1.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响分析(P201)

(1)以活劳动消耗为条件甲酸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P201)

(2) 以劳动时间消耗为条件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劳动成果的影响(P201)

2.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

若以Q表示劳动成果,以T表示劳动力数量,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节约(-)或浪费(+)的劳动力数量△T为:

三、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P202-205)

(一)企业生产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也是编制各种计划及计算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生产定额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表示方法(P202)

(二)企业生产定额统计

1.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

2.合格品产量和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

3.实际耗用劳动时间统计(P203图6-2)

4.各种定额工时的计算。(P203图6-3)

(三)企业生产定额分析(P203)

1.企业生产定额基本分析

2.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分析

(1)单一产品生产定额的计算

例:(P204)某企业的一个生产班组的产品产量定额为40件/小时,某班工人在8小时的工作中生产了352见,即单位时间内实际产量为44见,则:

例:(P204)某工人在8小时的工作中生产了352件,单位产品实用工时为0.022727小时/件,该产品工时定额为0.025小时/见,则:

(2)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算

第四节 企业工资统计与分析(P205-215)

一、企业工资和福利(P205-208)

(一)企业工资制度

1.技术等级工资制

2.岗位技能工资制

3.职务等级工资制

4.结构工资制

(二)企业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是指企业核算和支付从业人员报酬的形式,属于直接的劳动报酬。 我国企业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前两种是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两种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

(三)企业保险与福利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除工资以外,还享受保险和生活福利待遇。

二、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与构成(P208-210)

工资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能、工作强度和实际贡献等,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报酬。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不包括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一)企业职工工资总额(P208)

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直接实际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1.职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

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

2.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二)企业职工工资构成(P209-210)

职工工资总额构成是指将工资总额按其职能及发放形式区分的若干项目。包括:计时工资(含计时标准工资)、计件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三、企业职工工资分析(P211-213)

(一)工资总额构成分析

1.对工资总额个部分比重分析(P211)

2.标准工资形式的分析(P211)

3.工资性奖金的分析(P211-212)

(二)平均工资变动分析

(三)工资总额变动分析

(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

四、企业保险福利费用统计(P213-215)

(一)企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统计的范围(P213)

(二)全部职工保险福利费用的构成统计(P213-214)

1.集体福利设施费用总额统计的范围

2.文体宣传费

3.医疗卫生费

4.其他

(三)保险福利费用水平统计(P215)

第七章 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

第一节 企业原材料资源与供应统计

一、企业原材料统计与供应

(一)原材料的含义

企业的原材料有原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一般把经由人类劳动直接取之于农业和采矿业的产品称为原料。把原料进一步加工后再提供加工的产品称为材料。

企业的材料根据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个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原料和主要材料在生产中构成产品的实体,辅助材料只参加产品的形成过程,不构成产品的实体。

(二)原材料的供应

企业原材料统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原材料的供应、收入、消耗、拨出、库存及利用情况进行统计核算,分析企业原材料供应对生产经营的保证程度和原材料储存利用的合理程度,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促进原材料的节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基本的依据。

企业原材料的供应统计是企业原材料统计的最主要任务。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包括对生产经营中所需原材料的申请调配、采购、收入、储备、拨出等环节。

我国各种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1)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计划调拨;(2)从物资供应部门采购;(3)从原材料生产企业直接采购;(4)从物资市场采购。

二、企业原材料采购决策

(一)原材料采购

原材料采购是企业从外部组织原材料的业务活动,包括计划分配原材料的申请订货,也包括对非计划分配原材料的市场采 购。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非计划分配原材料和由计划分配还无法满足的短缺原材料,须经市场采购。企业原材料的市场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影响。

(二)原材料采购决策

1.企业在做出原材料采购决策时,应考虑下面三方面的因素:

(1)企业对原材料种类、质量、数量的要求;

(2)物资市场的可供资源,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及企业的仓储 能力;

(3)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类型,如连续需求或一次性需求等情况。

2.原材料采购决策做出之前,对有关问题进行评估采用的指标:

(1)原材料采购的价值工程系数

(2)原材料交货净值加成率。

(3)最佳采购批量指标(经济批量)。

三、企业原材料供应状况的统计分析

(一)原材料供应计划综合完成率 ·

将符合企业生产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实际供应量与计划供应量进行综合对比,由于各种原材料无法加总,取计划价格为同度量系数,计算各种原材料供应计划综合完成率。

(二)原材料供应品种率·

(三)原材料供应成本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企业原材料消耗和利用统计

一、企业原材料消耗和利用总量

(一)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统计

1.消耗总量的概念

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是指生产某批产品或完成劳动成果,自开始投料到制成成品或完工劳动成果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全部数量。

2.消耗总量包括的范围

工业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总量包括合格产品、次品和废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性损耗及边角余料 等。

建筑企业建筑材料消耗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全部材料数量。它包括工程直接消耗的材料、本单位为工程自行制造的建筑制品、半成品及施工现场的非标准设备消耗的材料、临时设施消耗的材料,为基建服务的地质勘探消耗的材料和其他用料。

3.企业原材料消耗总量统计中,必须注意区别以下概念:

(1)企业原材料消费量与企业原材料消耗量。

(2)原材料领料量与投料量。

(3)原材料投料量与完工劳动成果的原材料消耗量。

(二)企业原材料利用总量统计

企业原材料利用总量统计的基础指标是企业原材料有效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立足点是生产经营成果,是以企业劳动成果归类统计的;原材料利用总量统计的立足点是企业对各种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是按原材料种类归类统计的。

二、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统计

(一)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指标

单位产品或劳务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是指生产或提供单位劳动成果平均耗用的原材料数量。

1.单位工业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指标

单位工业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是指生产单位工业产品平均消耗的原材料数量。

2.单位工程建筑材料实际消耗量指标

单位工程是指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

单位工程建筑材料消耗量指标的两种表现形式。

3.单位运输工作量原材料消耗量指标

单位运输工作量原材料消耗量,是指完成单位运输工作量平均耗用的材料、燃料数量。

4.农业和商业经营中的统计原材料单耗。

(二)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的统计分析

1.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单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工作量所消耗的某种原材料的数量标准。

2.单耗定额指数及其统计分析

单耗定额指数即以实际单耗水平与单耗定额水平对比所得的结果。

(1)生产一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分析

(2)生产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分析

(3)生产一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的分析

(4)生产多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的分析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