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西方经济学”笔记(4)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自考“西方经济学”笔记(4)

自考“西方经济学”笔记(4)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三章 弹性理论

一、主要问题提示: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

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

b. 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2.需求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无限弹性,即Ed→∞。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

(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2)收入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收入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

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平坦的线。

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陡峭的线。

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同。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与横轴成45°的线。

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坦的线。

第六,供给缺乏弹性,即ES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第七,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之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8.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减;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这就是规模收益不变。规模经济可以用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来解释。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第六,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

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