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含义:
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对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评价。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有三个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注意不能表述为基本法);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是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关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关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关于宪法的修改程序严格,主要体现在:
1)只有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
2)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能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
3)必须由全国人大代表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法律案为过半数)。(注意不能表述为出席会议的代表的2/3)
[比较]法律案的提出:
开会期间: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检、最高法、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
闭会期间: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检、最高法、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名以上。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或者说民主事实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的本质:
宪法的本质在于,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根据这一本质,宪法可以定义为: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四、宪法的分类:
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型。宪法分类是将复杂的宪法现象系统化和规律化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了解宪法特征、本质的有效途径;第二,宪法分类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三,宪法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宪法划分和归纳为不同类型。宪法的分类标准多种多样,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标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世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制度相适应,也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制度,一种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一种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属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此,划分宪法类型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构成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制度。根据这一基本标准,宪法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一种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最科学的分类。这种分类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宪法的本质属性。
(2)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标准。根据宪法的不同外部特征,资产阶级学者对宪法从形式上进行了以下几种分类:一是,把宪法的表现形式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指将国家的根本事项用一个或者几个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不成文宪法,是指对国家的根本事项不用统一的书面文件表示,而是表现为不同时期颁布施行的宪法性法律、自然形成的宪法性惯例和法院的宪法性判例。二是,把创制宪法与创制普通法律在形式和程序方面的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刚性宪法,亦称硬性宪法或者固定宪法,是指宪法的修改机关或者修改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的宪法。柔性宪法,亦称软性宪法或者弹性宪法,是指仅由立法机关以一般立法程序修改的宪法。三是,把宪法制定者主体的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钦定宪法,是指按照君主的意志制定的宪法。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民定宪法,是指由国民直接制定或者由其选出的代表机关制定的宪法。
(3)其他宪法分类标准。除上述对宪法的几种分类标准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宪法学者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分类标准,并据以对宪法作出不同的分类:一是,把制定时间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有的又将宪法分为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二是,把政体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君主宪法与共和宪法、议会内阁制宪法与总统制宪法、三权宪法与五权宪法。三是,把国家区域结构形式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单一宪法与联邦宪法、分权宪法与集权宪法。四是,把国家代表机关的组成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一院制宪法、两院制宪法与三院制宪法。五是,把构成宪法文件的多寡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单一文件宪法与复式文件宪法。六是,把宪法制定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创制性宪法与模仿性宪法。七是,把有无序言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有序言的宪法和无序言的宪法。八是,把宪法的作用和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将宪法分为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
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
英国几个主要宪法性文件的通过时间及先后顺序: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的《国会法》——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1928年的《男女选举平等法》——1969年的《人民代表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苏俄宪法》。(注意不是《苏联宪法》)
在中国,明确将“宪法”一词定义为国家根本法的观念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我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我国唯一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其后还有1975年(比较差)、1978年宪法,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中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各国宪法的特点:
1、英国:
(1)在革命过程中逐步累积宪法性法律而产生,表现为不成文宪法;
(2)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
(3)旧的法律如:1215年大宪章成为新的宪法的组成部分;
(4)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
2、美国:
(1)独立战争使天赋人权这一美国宪法的思想基础深入人心;
(2)具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确立了彻底的共和制;
(3)重要目的是克服邦联制的不足,建立了联邦制。
3、法国:
(1)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贯彻了先进的宪法要求;
(2)经历了从宣布一般原则到制定君主立宪到颁布共和宪法的过程;
(3)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我国现行宪法:
主要掌握四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1、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1、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
2、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3、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
4、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
5、把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1、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邓小平理论以及发展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2、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规定按劳分配和公有制为主的分配制度和经济制度;
4、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将反革命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1、“三个代表”入宪;
2、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征用并给予补偿;
4、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
5、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6、规定国家建立和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7、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8、规定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也有代表名额;
9、将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10、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1、规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我国国歌。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四个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权利制约原则(注意该原则是由法国思想家洛克提出);
(4)法治原则。
第四节 宪法的作用
宪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1)确认和巩固作用;
(2)限制和规范作用;
(3)指引和协调作用;
(4)评价和宣传作用。
第五节 宪法的渊源与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的渊源:
宪法的渊源主要包括五类:
(1)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
(3)宪法惯例;
(4)宪法判例;
(5)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注意宪法性法律只是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
宪法惯例的特征有三个:
(1)没有具体的法律形式;
(2)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3)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注意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虽然是宪法的渊源之一,但能否成为一国宪法的渊源,则取决于国家是否参与和认同。
二、宪法的结构:
宪法典的总体结构一般包括序言、正文和附则三大部分。
注意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其法律效力与一般条文相同。附则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只对特定的条文和事项适用的特定性,二是只对特定的时间和情形适用的临时性。
第六节 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根本性;
2、最高权威性;
3、原则性;
4、纲领性;
5、相对稳定性。
当宪法与社会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首先采取宪法解释的方法解决冲突和矛盾。
世界各国的宪法解释主要包括:
1、由国家元首解释。(暂时无例子)
2、由立法机关解释,如我国、英国。
3、由司法机关解释,如美国、日本。
4、由特设机关解释,如法国、德国。
第七节 宪法关系
宪法关系的基本主体是公民与国家。
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第八节 宪法与宪政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
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
宪政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共权力是人们通过宪法授予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和禁止行使的权力;二是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1)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
(2)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
(3)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没有宪政的宪法就是一纸空文;
(4)宪法和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的。
第二章、第三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下)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体也称国家的性质、国家的阶级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最高原则是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注意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爱国统一战线。
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从历史上看,我国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和进行经济建设的途径来实现的。
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
注意在自然资源中,矿藏和水流只能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我国宪法规定,要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
第四节 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共和制、委员会制和半总统半议会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是人民代表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都是共和政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国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