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笔记串讲(23)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2012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笔记串讲(23)

2012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笔记串讲(23)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二十二章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及继承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又因为他们都注重心理分析,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门格尔是其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也是其主要代表。庞巴维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和起因

1.含义: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和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有人称其为“边际革命”。

2.起因:(有五种,见教材P325)

(1) 认为它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2)认为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3)认为它是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4)认为它是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5)认为边际革命的发生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二、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又叫维也纳学派,该派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其创始是卡尔·门格尔。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后来,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根·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学说。这三人一起成为奥地利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主观抽象演绎法”及其特点

1.什么是主观抽象演绎法:

简言之就是运用抽象法把经济现象还原为各种要素,再对之进行量的衡量,并找出其运动规律,从而解释经济现象。

抽象:从具体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具体

2.主观抽象演绎法的内容:

(1)把人和物的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他们所谈的“人类经济”完全是超历史的人为抽象出来的“一般经济”。他们认为,“人类经济”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人类的欲望,一是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和稀缺程度。由这些基本要素就引出了经济问题。

(2)由于欲望无穷、物质有限所产生的“如何以有限的物质来实现欲望的最大满足”问题,就成为经济学的任务。

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特质财富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主观抽象演绎法的特点:

(1)注重对于孤立个体经济的研究,是抽象演绎法的立足点。这种方法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体的简单算术总和;社会经济则是个体经济的简单机械综合,而孤立的个体经济行为则是社会经济的缩影。个人和个体经济是第一性的和本源的,而社会和社会经济则是第二性的和派生的。

(2)把对个人心理的分析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奥地利学派依据边沁的“苦乐心理”学说,把人的心理动机归结为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

(3)强调个人消费,抛开生产,这是奥地利学派研究方法的又一特点。他们认为,满足欲望的过程就是消费,因此,经济本身也就是消费,至于生产,那只不过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手段。生产只是从属因素,消费才是决定因素。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核心和中心思想,庞巴维克对门格尔的观点加以发挥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一整套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物品的价值及其分类:他认为:价值就是表明某种关系。这类关系分为两种:一是主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关系;二是客观价值,表示财货与人的福利之外的关系。a. 财货与其自身的自然的,机械的或技术性后果的关系,也就是说,财货与其使用价值的关系;b. 财货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指交换价值和购买力。经济学要研究的只是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第二种。

主观价值:价值

客观价值:交换价值

客观价值在主观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释和说明。因此,主观价值是价值论的主体和骨干,价值论的任务就在于解释主观价值的本质、起源和量的决定。

(2)主观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人们对财货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是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反映。

(3)物品价值的起源:庞巴维克从需要和需要的被满足出发,认为价值取决于主观效用,其有无与大小,完全依人的主观评价为转移。

庞巴维克认为:“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将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总之,奥国学派认为,价值起源于主观效用。

这种主观价值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这个条件就是物品的稀缺性加上主观效用,二者缺一不可。

决定商品是否有价值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稀少性;另一个是主观效用。

他举了涌泉边和灼热沙漠中,一杯水的效用和价值的关系。前者有效用,无稀少性,因而无价值。后者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因而具有价值。

(4)价值量的决定:他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来决定。而边际效用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比如10个面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面包的价值应该是面包所带效用最小的为面包的价值。

(5)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它生产出的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决定,即由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门格尔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然后,维塞尔把它发展成著名的“归算论”。

对于此问题,有三种解答:

第一、门格尔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庞巴维克又补充道,生产性物品只有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提供效用即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时,才有价值。即最终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决定。

第二、庞巴维克提出补全物品的价值的构成理论。补全物品的价值是和它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的边际效用相适应的。

第三、维塞尔在此问题上,提出了“归算理论”。他提出,每一种生产资料、每一种工具,每一块土地或者每一份原料、每一种劳务,都代表事业中的一份,这一份,由于对于这种事业的结果有所贡献,因而使结果的一个份额都归算于它,并且它的价值也就必须由这种结果的总数来决定。即生产资料的价值非但来自它们生产的消费品,消费品的价值反而来自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性贡献”。

维塞尔的“归算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归结为具体各生产要素在产品中所占有的份额。生产要素的价值一旦确定,这些要素“也就决定了它所得到的报酬的数量”。所谓“归算”,就是指如何把产品的价值分成适当的份额,再把这些份额分别归属于与生产该产品有关的每个生产要素。他认为,“归算论”不仅说明了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也同时解决了分配问题。

维塞尔以X、Y、Z代表三种生产要素。

如果:X+Y=100

2X+3Y=260

4Y+5Z=590

则X=40,Y=60, Z=70

这就是“归算”价值和分配份额。

(6)客观交换价值

客观交换价值指的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互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是以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即价格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庞巴维克认为交换有四种类型:孤立的交换、买者单方面的竞争、卖者单方面的竞争、买卖双方竞争。由于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形成的,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其中,主观评价又取决于财货的边际效用。价格上限为买者的主观评价,下限是卖者的主观评价。价格最终在上下限间形成,即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

例:马市上马匹价格的决定(参见教材335页)

买主 卖主

对一匹马的评价 对一匹马的评价

(并愿意用低一些的价格买进) (并愿意用高一些的价格卖出)

A1愿意出 30镑 B1 愿意出 10镑
A2愿意出 28镑 B2 愿意出 11镑
A3愿意出 26镑 B3 愿意出 15镑
A4愿意出 24镑 B4 愿意出 17镑
A5愿意出 22镑 B5 愿意出 20镑
A6愿意出 21镑 B6 愿意出 21镑 10先令
A7愿意出 20镑 B7 愿意出 25镑
A8愿意出 18镑 B8 愿意出 26镑
A9愿意出 17镑
A10愿意出 15镑

按照上表,如果马匹价格在15镑以下,则A1到A10这十个买主都愿意买进,愿意卖出的卖主只有B1和B2.这时卖主会利用买主之间的竞争,把价格抬高到15镑之上。随着价格的上升,愿意买进的人数减少,而愿意卖出的人数增加。如果价格涨到20镑到22镑之间,则A1到A5这五对买主和卖主都是交换的成功者,其中以A5和B5的竞争能力最小。因为如果价格低于20镑,B5首先被淘汰,如果价格高于22镑,A5首先被淘汰。无论A5和B5谁被淘汰,都会破坏供求平衡。因此,马匹价格必然在20镑到22镑之间。当然,这个限度还会缩小。因为在20镑到22镑之间的限度内,愿意进行交易的还有A6和B6.他们是A6到A10和B6到B8这些竞争失败者之间竞争能力最大的。如果价格是21镑10先令,卖主B6会立即加入竞争,结果卖主增加到B1到B6六个人,而愿意买进的买主还是A1到A5五个人。马匹的供给大于需求,马匹的价格必然下跌。如果价格降到21镑,愿意买进者增加到A1到A6六个人,而卖主还是B1到B5五个人,就会发生需求大于供给,马匹价格又会上升到21镑以上。这些竞争会迫使马匹价格保持在21镑和21镑10先令之间。在这一价格范围内,愿意买进者有A1到A5五个人,而愿意卖出者有B1到B5五个人。供给和需求平衡,马匹的价格就形成了。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评价:见P336-337.

它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论,是反对种种以客观因素解释价值的理论的。它的目的之一,是取代各种客观价值论。80年代以后,重点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运动。

(1)关于价值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以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心理范畴为基础,不能说不存在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但关键在于这种主观评价能否成为价值实体?回答应是否定的。因为:a.主观评价应该以商品的客观属性存在为前提。主观评价也是受人的生理条件制约的对客观物品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东西。b.即使是主观评价反映了客观效用本身,那也不能构成价值实体。只有商品中共同的属性才能构成价值实体。

庞巴维克说他可以抽象出一种一般的效用作为价值的基础。这种抽象理论上当然可能,但这种一般效用能否充当价值实体,是要到实践中检验的。

(2)关于价值量的衡量问题奥地利学派想以“边际效用”从主观评价上对价值加以衡量。这在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a. 主观因素能否衡量,怎么衡量,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甚至今天也没有解决。B. “边际效用”在价值决定上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它只能说明主观心理评价对某些特定物品的其它方面也许有意义,但对价值决定却没有意义。

(3)关于价格论问题人们的主观评价可以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但不是决定因素。人们的购买除受主观评价影响外,还受购买力的影响。购买力恰恰又以市场价格为转移。

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格论以买卖双方的平衡为基础,其中既有供求论,又有效用论,是两者的某种综合。奥地利学派想以主观因素说明问题,但缺乏真正的说服力。他们想抛开客观因素,却又不能真正离开客观因素。

四、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分配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是受到加利阿尼的时差利息论的影响。

庞巴维克利息论的观点是把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及利率高低,看作根源于和决定于人们对待等量的同种商品现在和将来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物品的分类;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

(1)现在物品:指能直接满足人们现在欲望的物品。

(2)将来的物品: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现在的欲望,而是满足人们将来欲望的物品,或变为现在物品后才能供人们消费的物品(生产资料、劳动都在内)。

2.时差利息

人们对两种物品评价不同,物品的价值就不同,其差额就是价值时差。庞巴维克说:“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是我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存在原因有三:

一是存在着“需要和需要供应之间的差别”。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大于对未来物品的评价是出于他们现在的困苦和急需。(比如遭受灾害、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等)。

二是人们有“低估未来”的倾向。因为,人们知识上有缺陷,考虑问题不周到,缺乏想象力,所以会低估未来;人们意志上有缺陷,只顾眼前,而不顾未来。人们往往感到人生短促、世事多变,不能等待着享受未来的效用。注重现在,低估未来。

三是“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也造成人们低估未来,重视当前。因为,现在的生产资料可比将来才会有的生产资料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有了可直接满足现在需要的物品,就能促成运用生产工具的生产去制造更多的消费品。这都是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因此,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要高于未来物品。只有未来物品,没有现在物品就不能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庞巴维克举了孤独渔民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这个渔民用手每天捕三条鱼后全部吃光。如果他有一条船和一张网,每天就可捕30条鱼。如果制造一条船和一张网需要一个月时间,那么,他可以先借90条鱼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同时去造船织网,二个月后再归还180条鱼。这样,有了船和网后,这个渔民就可在下个月获得900条鱼,还债后仍然富余720条鱼。对于这个渔民来说,马上就有的船和渔网是现在物品,能够在本月内就提供较多的鱼;而下个月才有的船和网则为将来物品,当前并不能为他多提供一条鱼。所以,在这个渔民看来,现在的船和网必定优越于将来的船和网。

(2)时差利息的形式:

由于时间不同而造成价值的差异,就是物品价值的“时差”。由于有“时差”存在,就要求在等价交换中。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在量上等于该价值差价的“贴水”。这种贴水就是利息,即“时差利息”。各种利息形态都是“贴水”的不同形态。

(3)时差利息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借贷利息。这是“时差利息”最简单的形式,典型的形式。人们借出去的是现在物品,以后偿还的是将来物品,前者价值大于后者价值,所以,归还将来物品时必须另外加一笔“贴水”,即差额。这就是借贷利息。

第二,企业利润。这是庞巴维克基本的利息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利息形式。他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是物质上的现在物品和经济上的将来物品,而工资则是现在物品。工资在价值上要大于劳动。只有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才能变为经济上的现在物品。这时,由于“时差”的关系,价值增加了。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企业利润。也就是对“时差”的“贴水”。

第三,耐久物品的利息,也就是租金。耐久物品包括工具、土地等等。庞巴维克认为,耐久物品可以在长时间内提供一系列不同的效用。耐久物品的价值就由这一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来决定。其中,远期效用价值低于近期效用价值。因此,耐久物品的价值就是这个递减系列的价值总和。时间每经过一段,各级效用就向近期效用前进一级,而原来的近期效用则“成熟”为现期价值被利用了。于是,各级效用的价值也都增加了一级。他认为,本年价值减去该年耗费,就是该年的租金。这也是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价值“时差”。租金即该“时差”之贴水。

庞巴维克认为,由于土地的年效用系列是无限的,所以,其最终端的年效用价值为零。这样,土地全部现在价值就是其租金,即利息。

(4)对“时差利息论”的简单评价庞巴维克对收入形式的归纳并不能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各种收入的实质。

“时差利息论”的中心是说明时间因素和心理因素可以创造价值。庞巴维克忽视了时间只有创造价值的条件和价值形成的存在形式,心理因素也不能构成价值实体。这种错误割断了利息同决定它的客观因素的一切联系,从而不能正确说明它的来源和形式。

庞巴维克理论基础的依据是片面和错误的:“需要和需要供应的差别”引起人们评价的差异,这仍是一种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有关的供求方面的因素;低估未来的说法则有片面性,而且无法从经济学上说明问题。连庞巴维克自己也认为该条完全不会发生直接影响;现在物品在技术上的优越性,是“资本生产力论”的变相说法。

五、庞巴维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批评(简单了解)

庞巴维克宣传自己的主观价值论和分配论的同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抨击和批判。

维塞尔认为,劳动价值论在德国的广泛传播,是社会主义者们“对利息发动十字军”的攻击的主要原因。而他有责任出来反对社会主义者,为资本主义辩护。他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陈腐的议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说明“未来社会”中的价值现象。

1894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庞巴维克又很快出版了《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一书,继续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攻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