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企业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能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要素及特征,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质及一般特征,了解管理的一般内容。了解什么是管理方法论基础,掌握系统论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企业与一般社会经济组织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的概念,组织的要素,组织要素的整合。经济改革与企业责、权、利的统一。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特征与内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一般特征,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的两重性及其启示。
第三节 管理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及系统的涵义,系统的基本元素组成,系统的类型。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征。系统理论的启示。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组织的概念
识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的涵义。组织的要素。
理解:组织要素的整合。
(二)改革与组织责、权、利的统一
识记:企业拥有的经营自主权。
理解:责、权、利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联系。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对企业管理活动模式及企业与职工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变化。
(三)管理的概念
识记:管理的涵义
理解:管理工作的一般特征。
(四)管理的内容
识记: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的涵义。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
理解: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管理的主要内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或任务。
(五)管理的性质
识记:管理二重性的涵义。
理解: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启示。
(六)系统的涵义及内容
识记:系统、系统论的涵义。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系统的主要类型。
(七)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特征
识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涵义。
理解力:要素、结构、功能在系统中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系统的共同特征。
(八)系统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
应用:系统理论对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启示。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理论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了解各主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情况掌握各主要理论的理论要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产生。管理科学出现的标志。欧文、斯密等对早期工厂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的形成及主要标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第三节 从霍桑试验到行为科学
泰罗理论的缺陷及面临的问题。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环境的变化及管理的理论丛林。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第五节 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美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识记:管理产生和管理科学出现的标志。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瓦特和包尔顿。欧文关于人事管理的思考和实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分析。查理。巴贝奇的分红制度和对分工的思考。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识记:泰罗制的代表性著作。
理解:泰罗制的主要内容。泰罗的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识记:管理的基本职能
理解: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区别。管理的原则。管理要素。
(四)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识记:科层制度。
理解: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权力的类型。
(五)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识记: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的结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理解:经济人与社会人的观念区别。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新型的领导能力。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方面。
(六)现代管理理论
识记:管理的理论丛林。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及相关代表人物。
理解;协作系统中组织成员的个人特征,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协作系统组织中经理的职能。管理就是决策的观念,决策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决策的准则和三个前提,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经理的基本的、共同的职能和经理个人不可替代的任务。权变学派同经验学派的联系与区别。“如果—就要”关系。管理科学学派的前提性假设。管理科学党派进行管理的一般程序。
(七)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思考
识记: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分期。
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理论侧重差异。
应用: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第二篇 计划与决策
第三章 经营条件研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经营条件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掌握经营条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经营条件研究的意义
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内部条件分析的必要性。经营条件研究的作用。
第二节 经营条件研究的内容
企业经营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研究。企业内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条件分析。市场需求与供给研究。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指标。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五种因素。
第三节 经营条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经营条件研究的基本程序。市场调查的主要工作及调查方法。市场预测方法的两大类型和预测的主要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经营条件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识记:内部条件。
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经营条件研究的作用。
(二)经营条件研究的内容
识记:企业竞争对手的分类。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指标:销售增长率、市场点有率和产品获利能力。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五种因素。
理解:经营环境研究的四个方面。内部条件分析的三个方面。市场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竞争对手研究的三个方面。
(三)经营条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识记:经营条件研究程序的六个阶段。市场调查的涵义。确定调查对象的两种方法。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市场预测。市场预测方法的分类。
理解: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样本选取应解决的两个问题。各种现场调查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定性与定量预测方法的优劣。综合判断法,使用者期望法,专家调查法。
应用:设计合理的调查表。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基数迭加法。
第四章 经营决策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经营决策的主要过程,掌握经营决策的概念、特征和经营决策的评价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经营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经营决策的涵义和实质内容。经营决策的主要特征和制约因素。
第二节 经营决策过程
经营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企业经营中不平衡问题研究。目标必须符合的三个特征。可供替代的经营方案的产生过程。决策者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经营决策的评价技术
确定经营方向的分析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确定型评价方法:量本利分析;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非确定型评价方法;乐观原则,悲观原则,折衷原则,最大最小后悔值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经营决策的概念
识记:经营决策的涵义。经营决策的实质内容。经营目标的主要内容。
理解:三类基本经营策略。经营决策的主要特征。经营决策的制约因素,经营思想的三种类型,时间敏感决策与知识敏感决策。
(二)经营决策过程
识记:经营决策过程的几个阶段。目标应符合的三个特征。评价和比较不同方案的要点。
理解:不平衡分析。明确企业目标的主要工作。可供替代的经营方案的产生过程。决策者抉择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四)经营决策的评价技术
识记:决策方案效果评价方法的三种类型。
理解: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应用:量本利分析。决策树法。决策抉择的四原则。
第五章 经营决策实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产品决策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掌握产品竞争战略。了解技术改造决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技术发行项目的评价技术。了解销售决策中价格决策、促销决策和分销决策的主要内容,掌握价格策略。了解财务决策的主要内容,掌握投资决策的原则及投资决策的经济评价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产品决策
产品决策的任务,产品竞争战略以及产品决策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技术改造决策
技术改造的内容,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价技术:贴现法的基本原理、净现值法、利润指数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
第三节 销售决策
价格决策的主要内容。促销决策的主要任务及手段。分销决策的主要渠道。
第四节 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筹资的原则和渠道。投资的种类,投资决策的原则和经济评价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产品决策
识记:产品决策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理解:新产品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产品竞争的主要开发战略。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二)技术改造决策
识记:技术改造主要方面。比较不同方案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投资利润总额、投资利润指数。
应用:贴现法的基本原理。净现值法,利润指数法,内部投资回收率法。
(三)销售决策
识记:合理价格的标准。分销决策及渠道。
理解:价格决策的影响因素。价格策略。促销手段:广告的主要功能,人员推销的特点。
(四)财务决策
识记:财务管理的涵义。财务决策的主要方面。筹资的渠道。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经济效果计算的静态法和动态法的区别。
理解:财务决策对其他经营决策的促进作用。筹资的原则。
应用:投资决策的原则。投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追回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第六章 经营计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计划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了解计划管理的作用。掌握生产型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特点。了解长期经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掌握长期经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掌握组织计划执行的基本要求,掌握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计划管理的作用与原则
计划管理的涵义、作用与原则。
第二节 经营计划的形成和特点
生产型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经营计划的特点。
第三节 企业长期经营计划
长期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作用和编制。
第四节 企业年度经营计划
年度经营计划的内容、指标体系和编制。
第五节 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组织计划执行的基本要求,我国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搞好的工作。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工作的主要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计划管理
识记:计划管理的涵义。
理解:计划管理的作用和原则。
(二)经营计划
理解:生产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经营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经营计划的主要特点。
(三)长期经营计划
理解:长期经营计划的作用。编制长期经营计划应注意的工作。
(四)年度经营计划
识记:年度经营计划的两种基本形式。计划指标按性质的分类。
理解: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主要步骤及主要内容。
(五)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识记:目标管理的实质。实行目标管理的主要工作步骤
理解:组织计划执行的基本要求。我国组织计划的执行应搞好的工作。计划调整的两种方法。
第三篇 组织与人事
第七章 组织结构设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了解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主要步骤和依据,掌握组织发展的阶段理论和组织设计的原则。掌握部门化的基本概念,了解部门化划分的标准及不同标准划分的优势和局限。掌握权力的主要性质与特征,掌握如何使集权与分权合理结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与原则
组织设计的任务及主要工作步骤,组织设计的主要依据,组织发展的阶段理论,组织发展的阶段理论,组织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 部门化
管理劳动的分工和部门化的概念。部门划分的标准,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第四节 集权与分权
权力的性质与特征。集权与分权的概念及相对性。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及过分集权的弊端。分权的标志、影响因素及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识记: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涵义。管理组织结构的两种基本形态。
理解: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与原则
识记: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工作步骤。
理解:组织设计的依据。组织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应用:组织设计的原则。
(三)部门化
识记:组织设计的实质。部门化的涵义。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涵义。常用的部门划分的标准。
理解: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的优势及局限性。综合标准,矩阵组织。
(四)集权与分权
识记:权力的涵义,权力的三种类型。集权与分权的涵义,分权的途径。
理解: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倾向的产生原因,过分集权的弊端。分权程度的标志,分权的影响因素,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第八章 人员配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员配备的主要任务、程序和工作内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掌握管理人员需要量确定的因素,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和方法。了解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作用和内容,掌握考评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防止彼得现象的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人员配备的任务和考察角度。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人员配备的原则。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
管理人员的来源、需要量的确定和选聘的标准,以及选聘的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
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作用和内容,考试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方法。“彼得现象”与防止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识记:人员配备的任务。人员配备的过程。
理解:人员配备任务的考察内容。人员配备的原则。
(二)管理人员的选聘
识记:确定管理人员需要量的考虑因素。
理解: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各自优势和局限性。管理人员的选聘的标准。管理人员选聘的主要方法。
(三)管理人员程序
识记:考评的程序。
理解:管理人员考评的作用。考评的内容和注意问题。公平考评的要求。
(四)管理人员的培训
识记:管理人员境况的目标。
理解:管理人员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彼得现象”。
应用:“彼得现象”的防止措施。
第九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正式通缉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掌握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方式方法。了解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掌握正确发挥参谋作用的方式方法。了解委员会的作用与局限性,掌握通过委员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集团关系的方式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与正式组织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
直线、参谋的概念及其关系与矛盾。如何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第三节 委员会
委员会的作用与局限性。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
识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存续的标准条件。组织文化的涵义。
应用: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如何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
(二)直线与参谋
识记:直线关系、参谋关系、直线机构、参谋机构的涵义。
理解:直线与参谋矛盾的原因。如何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参谋人员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三)委员会
识记:会议的直接成本。
理解:委员会的作用。委员会的局限性。提高委员会工作效率的方法。
第四篇 领导与激励
第十章 领导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领导的概念和正确运用领导权力的要点,了解领导的作用、领导层次的划分,以及领导权力的不同类型。了解领导者素质的要求。掌握领导艺术的要点和领导方式的各种主要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领导的作用及其实现
领导的概念、作用、层次,领导权力及其应用。
第二节 领导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第三节 领导艺术
例外原则,善于获取信息,团结能力,驾驭时间。
第四节 领导方式
三分法理论,连续统一些理论,管理方格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领导和概念与作用
识记:“领导”的两种用法。领导的涵义。领导作用的表现方面。领导层次的划分。
理解:不同领导层次的工作特点和时间分配。
(二)领导权力及其应用
识记:领导权力的五种不同类型
理解:正确运用领导权力应注意的问题。
(三)领导者素质的素质
识记:领导者素质的主要方面。
理解:政治素质的主要内容。业务素质的主要内容。
(四)领导艺术
识记: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理解:与下属谈话注意的要点。建立真诚合作同志关系的要点。驾驭时间注意的要点。
应用:“例外原则”
(五)领导方式
识记:X-Y假设理论、连续统一体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的各自创始人。
理解:三分法理论的内容要点。X假设和Y假设的要点。连续统一体理论基础的内容要点。管理方格理论的内容要点。
应用:运用人性假设理论和不同的管理方式理论综合分析实例。
第十一章 激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有关激励的代表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影响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激励。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激励与需要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需要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过程激励理论
需要与行为,个人利益与激励。佛鲁姆的期望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第三节 成果激励理论
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激励与需要
识记:激励的涵义。有关理论的创始人。
理解:行为科学关于需要、动机与行为间关系的观点。马斯洛的需要的五个层次。双因素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关系。成就需要的三种类型及麦克利兰的结论。
应用:需要的一般特征,以及对激励的影响作用。
(二)过程激励理论
识记:合理行动的含义。有关理论的创始人
理解:个人利益与激励的关系。期望理论的要点。综合激励理论关于各种因素在激励中相互关系的模式。
应用:合理行动比较的主要内容,以及形成激励的作用。期望理论在工作分配与激励中的应用。
(三)成果激励理论
识记:公平理论的创始人,挫折的两种根本原因。
理解:公平理论的内容要点。挫折理论对挫折产生原因的分析,挫折后的主要行为表现,战胜挫折的措施。
第五篇 信息与控制
第十二章 管理信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的概念、特征、掌握运用管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管理信息及其特征
管理信息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管理信息的作用
认知管理对象的媒介作用,管理经营的基本手段。
第三节 管理信息的收集与加工
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要求,信息收集的方式方法,信息加工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信息传递与沟通
信息沟通的作用、渠道、方式。信息沟通失真的问题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管理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识记:管理信息的涵义。管理信息的分类。
理解:管理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管理信息的作用
理解:作为认知管理对象媒介的作用表现。管理信息流向图。作为管理经营基本手段的主要作用表现。
(三)管理信息的收集与加工
识记:信息收集的两种基本类型。对初始信息加工的主要工作内容。
理解: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要求。管理信息专项收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管理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四)信息传递与沟通
识记: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信息沟通的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的涵义。非正式渠道的基本类型。
理解:正式渠道的主要特点,以及优势与局限性。非正式渠道特点和利用。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第十三章 管理控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需要控制的主要原因和控制的类型,掌握有效控制的要求。了解控制的过程,掌握控制的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控制的类型和要求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主要类型。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二节 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以及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第三节 控制方法
预算的形式、内容。预算的控制作用和局限性。比率分析的主要内容。审计控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控制的类型与要求
识记:控制的主要类型。
理解:需要控制的原因。有效控制的特征: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质量控制图。控制费用与收益变化关系。
(二)控制过程
识记;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控制的涵义。
理解:确立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重点和制定标准的方法的要点。衡量工作成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纠正偏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控制方法
识记:预算的两种基本类型
理解:预算控制:预算的主要内容,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的主要内容。审计控制:外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及其优点与不足;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及局限性;管理审计:管理审计的主要作用,其所能反映审计对象的主要方面,主要不足之处。三种审计控制方法的功能要点。
附:说 明
一、考核要求
本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习者应达到的能力发展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识记是初级层次的要求。
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之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内涵,能把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运用,可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运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支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运用,是要求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