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4_公共课-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公共课 >>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4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4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一章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概括地来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进一步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它。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爆发的,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创造。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优秀典型。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它完全符合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又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政治口号,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蛇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约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全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毛泽东一人的独创。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2.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具有独创形式和内容的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产物,是应时代的呼唤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要实现这种大革命,就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历史曾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社会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而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开始不断地壮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卜国的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在此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因而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进而为马列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19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眼光转向俄国,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次伟大实践活动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理论总结。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形成和发展。

最后,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走“俄国人的路”,因而把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3.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制度是个好制度,应当在实践中坚持并加以完善。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活的灵魂为后者所继承而得到继续发展。

第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等等,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五,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仍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正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4.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

答: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个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去代替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采。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第三,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毛泽东早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打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具体到当前,就一定要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永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首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由此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胜利发展,反之就遭受重大挫折。

其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总结。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和一切组织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再次,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和援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各国的国情不一样,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重重困难,顶住了国内外的压力,从而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此外,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党际之间的关系。

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与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一起,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6.试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述三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理由。

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总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实事求是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就会成为空话。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过来,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这样,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因此,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第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解决具体的、个别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而是本质上、全局上、宏观上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各方面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根本保证。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掌握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否则,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甚至是背离毛泽东思想。

第二章论述题

1.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答: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而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霸中国。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最反动的势力。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极少见的。

(2)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国人民的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乃是一切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大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2.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此外,毛泽东还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答: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换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全新的高度,对中国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去了。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女革命终以失败而告终,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2)而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是: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4.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答:毛泽东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具体来说,毛泽东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二,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经过长期革命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特性的,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第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贫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是新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章论述题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答: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形式,马列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国的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具体原因是: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这种特殊的同情,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对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以此来反对内部的和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

第二,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残酷,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对军权抓得很紧,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凭借着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残暴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而且必须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以革命的战争推翻强大残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决定丁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间,差不多有25年是在战争中渡过的。历史表明,“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2.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动力。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取得对他们战争的胜利,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依靠农民,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答: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因而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的余地。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第三,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因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如果只有赤卫队没有正式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只在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才能拥有对敌作战的强大组织和力量。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4.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中,毛泽东对这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内容包括:

(1)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明了中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主要内容有:首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中国是—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次,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即红色政权必须执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能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再次,强调了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指出,“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些论述,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2)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3) 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多篇文章,根据以往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其二,根据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其三,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其五,指出根据地农村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相互配合。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更加完善、严整,成为全党的共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这条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5.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因与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理。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因在于:第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在长期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第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其次,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正确,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第三,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保证党在组织上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实现党指挥枪。

第四章论述题

1.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答: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1)必要性第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解决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第二,牛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无产阶级尽管是一个有觉悟的、革命性很强的阶级,但它的力量比较弱,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争取农民、城市小资产阶、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与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压倒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2)可能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部的多种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而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为什么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答:所谓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所谓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没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就没有统一战线,毛泽东就曾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原因在于:

第一,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的。

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政策,都是在为实行某种政策而斗争着。

第二,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善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政策和策略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一个革命政党必须制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但如果不相应地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策略,革命的目标还是无法达到。

第四,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克服革命政党内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就必须时刻注意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教育党员和于部,保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保持革命队伍坚强有力和步调一致。

总之,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政策和策略问题提到了极端重要的地位加以衡量和考察,认为它是关系统一战线和革命成败的大问题。

3.试述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

答:革命统一战线并不是几个革命阶级、阶层的简单集合体,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原则建立起来的强有力的革命联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使统一战线这一有效武器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些方针和原则主要有:

(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必须考虑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讲统一性,二是要讲独立性,既统一,又独立。只讲统一不讲独立,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只讲独立不讲统一,那就谈不上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时,总是坚持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区别对待。比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确定,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和反映。

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营垒中找朋友;毛泽东把这种策略思想归纳为十六个宇,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3)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原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上,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

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势,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投降主义和冒险主义。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就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做出必要的、有条件的让步;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还要求善于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否则,统一战线是建立不起来的,建立起来也是难以巩固的。

4.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答: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首先,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来说,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所以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党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5.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女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 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对待资产阶级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栗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党的正确方针,“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爱国的,同时又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同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消极作用。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联合的同时,应当进行必要的斗争。

(3)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效劳并为它们所豢养的,并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便会推行其两面政策,因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该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资产阶级英美派具有两面性,是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中国共产党对顽固势力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他们抗日、联共的方面应当加以联合,对他们动摇、反共的方面,必须进行斗争。只有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才能迫使其不敢公开走向降日,不敢公开破裂统一战线,从而有利于联合抗日。

(4)就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这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他们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

民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采说,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而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批评也是为着使他们尽可能地克服其妥协性,坚定其革命性,巩固与他们的联盟,或至少使其中一部分人保持中立。

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在特定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第五章论述题

1.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答: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两个革命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则已经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就由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充分表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很强的革命适应性和灵活性,成功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在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则作为—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参加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做出过若干历史贡献,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之一。当着人民民主专政担负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实质上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后,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作为剥削阶级,理所当然成为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它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再加上考虑到其在历史上的贡献,所以中国共产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用和平赎买这个特殊的阶级斗争形式加以解决。这就使得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结构中,不仅包含工农联盟。而且还包含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史上的首创,它使我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体现了自己鲜明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概念表述准确鲜明。“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在字面上看,只见“无产阶级”而不见“人民”,只见“专政”而不见“民主”,因而不但不易被大多数人一目了然地认清它的全部内容,产生误解,而且还可能被敌人加以歪曲和攻击,并用来挑拨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者及广大人民的联系。而“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内容上看,它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从字面上看,它这个概念准确而又鲜明贴切。它不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而且它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内容和职能,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比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提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概念,不仅适用于过去和现在,而且也将适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特点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为什么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优越性何在?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反面教训,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选择,逐步确定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有本质的区别,也不同于有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曾经实行的一党制。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大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第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性的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行这一制度,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党派的纽带作用,有利于对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那部分人,加强思想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便于了解他们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解决他们的困难,从而密切同这部分人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实行这一制度,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和对国家事务的民主监督,在各个领域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挥社会主义的民主。

第三,实行这一制度,共产党提出国家大政方针,民主党派也可以提出政策性建议,在民主协商下取得一致意见,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四,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成员、他们联系的那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五,有利于各民主党派自身所具有的广泛的海内外联系的优势,使得他们在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多做工作,推动“一国两制”的进展,扩大爱国的统一战线,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重要贡献。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其优越性何在?

答: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帮助内蒙古人民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这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我国少数民族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实行平等自治的一项重要实践。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最后确定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国家于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着重规定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确定下来。1955年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根据宪法规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它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治制度的科学总结和法律体现,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之一。到1990年底,我国已建立159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旗);这159 个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我国国土64%,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已达45个,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已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行这个制度,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通过选举全国和地方人大代表,各少数民族获得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使一定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既成为本民族的主人,又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实行这个制度,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把党和国家的总的方针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调动本民族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实行这个制度,国家可以通过宏观控制,在政治、经济、财政、文化等方面给少数民族以全面帮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使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强盛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六章论述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第一,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二,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基本矛盾,特别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在对立的地位,它和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因此,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困难,它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不合理,许多工业仍然是空白,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很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丽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正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建国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样,就发生了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发生了从投机资本的猖狂活动到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罪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后的农村,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封闭式经济,不利于分工发展多种种经营,不利于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个体农民中的贫苦农民,由于生产规模小,力量单薄,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确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而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实现工业化要求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而农业的发展又需要工业的支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在暂时不可能得到大工业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来发展生产,是当时历史条件卜唯一的选择。同样,个体手工业也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通过合作社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现实的依据,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3.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第一,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是制止农村两极分化,正确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这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顺利地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范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由于农业合作化的顺利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本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上农民们进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实现赎买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消灭私有制,剥夺剥削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但马克思、恩格斯又曾认为:倘若无产阶级不用暴力手段,而用赎买的办法,把资本家的财产国有化,那是无产阶级最便宜不过的事。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设想并提出过对资产阶级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宁的方案未得到很好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赎买政策。其原因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没收和赎买政策。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三,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

第四,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第五,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能够不太勉强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党还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5.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厂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个历史性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二,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第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七章论述题1.毛泽东提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何在?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努力的探索。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基本内容是: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

第二,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第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

第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主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所阐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哪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何关系?

答:我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的问题。面对这一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正确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提出的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4.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艰难曲折及其历史局限?

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别国经验,努力摆脱苏联模式,率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丰富成果,但是,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课题,我们没有经验,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曲折,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是: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毛泽东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

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准备。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始于毛,成于邓”,恰当地评价了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的历史性功绩。

第八章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是什么?

答: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第一,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排除了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影响。第二,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有坚决革命性,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没有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党也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基础。第三,毛泽东同志的完整的建党学说,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第一,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小资产阶级群众极其广大的国家,党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对党的自身建设妨碍极大。第二,由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成熟,党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无暇来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因此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思想对党的侵袭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为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但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则使得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光荣而严重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2.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答: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怎样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呢?第一,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尤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第三,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第五,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第六,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3.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党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从被压迫地位到执政地位,始终坚持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共产党员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紧密相联的,是通过党的优良作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党中央及毛泽东等同志非常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特别是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贪污腐化的教育。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的团结问题,是党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必须更严格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党的集体领导。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之,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上述基本思想,原则上是正确的,对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之,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上述基本思想,原则上是正确的,对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