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简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在经济上,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他,就要犯右倾或左的错误。”
3、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4、论述为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答: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要进行改造。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5、论述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答: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
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等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直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意义:1、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
2、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论述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总结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及意义:
第一,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最终实现了和平赎买。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三,主义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意义:1、它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的意义
答: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些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第七章
1、简述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后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办法(任务)
答: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答:首先,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们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属非对抗性的矛盾。还有就是敌我矛盾,它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恶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方法解决。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的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再次,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问题。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按农业、轻工业、中共也的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
4、简述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答: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时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他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5、论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答: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鲁伦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