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2章_经济学-查字典自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查字典自考网 >> 经济学 >>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2章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2章

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查字典自考网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说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千至六千年间,城市的产生有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 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才使这一基础得以奠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时期农业与畜牧业分工;第二次: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第三次原始社会末至奴隶社会初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历史条件: 战争性质的变化; 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 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城市的发展: 有五千余年历史。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

(1)古代城市阶段:

(2)中世纪城市阶段:

(2)近代城市阶段:

(4)现代城市阶段: 三个世界共存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衡量指针(次要)P28

城市化衡量指针有单一指针和复合指针

(1)城市化水平指针

(2)城市化速度指针

(3)城市化质量指针

城市化的动力P30-P34(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城市化的类型: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a积极型的城市化, b消极型的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2)低度城市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a向心型城市化, b离心型城市化,

(3)逆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我国城市化的方针:(重点)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有所区别与侧重。

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1)有利于 “发展中间促两头”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讪化两种方式的协调——内涵式; 外延式

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4)便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利于农村社会转移型

(6)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系统的形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当前热点关注

网友正在阅读

[相关地区]